中外網友熱議的價值觀 東方文化生命的“黏合劑” 中國式孝順 中國家庭的幸福密碼 坐高鐵時像個小孩子,喝拿鐵咖啡覺得“糊鍋”了,興高采烈地在王府井逛街也忘不了老家地里的麥種子……最近,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張煒煜,將這些和母親相處的小事寫進《娘親進京》一文,并在網上發布,被眾多網友評價為“年度催淚短文”,認為“觸到了中國人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無獨有偶,澳大利亞一家新聞媒體上個月采訪了幾名在澳洲工作的華僑華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非常孝順,例如大學畢業后存錢給父母養老、給父母零花錢等。這種“中國式孝順”讓很多澳洲網友十分驚訝。 孝,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穩定的社會文化心理基礎。以新“24孝”為代表的中國式孝順成為目前中國家庭的幸福密碼。專家表示,在西方罪感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中國孝文化價值需要重新審視。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傳統孝文化需要進行進一步創造性傳承與弘揚。 “孝”文化心理影響至今 在《娘親進京》一文中,張煒煜講述了現代社會進程中母子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的一個個小故事。采訪時,他又向記者分享:不識字的母親最近迷上了看電視劇,他就用電腦搜好,教她如何暫停和開始,“想看了就按一下空格鍵,不想看了再按一下。” 雖然被很多網友夸為孝子,但張煒煜常常自省:“限于教育和時代差距,子女對父母一些傳統甚至落后的見識流露出的優越感和不耐煩,這其實很傷老人心。” 對于現代化給年長一代人帶來的沖擊,有評論寫到:“這樣的娘親進城來了。她不知所措,她小心翼翼。那是一種認生,也是與時代脫鉤帶來的失重。中國一腳從農耕時代邁進信息時代,本來該幾百年走完的路,一步就跨過來了。”張煒煜努力彌補著這種“失重”。 開始工作后,張煒煜一直堅持給父母零花錢,但是節約和體諒孩子已經成為母親的習慣。母親現在還是很難適應北京的生活水平,作為兒子,他只能用耐心陪伴和親情溝通來慢慢撫平這種“時代折痕”,“爭取讓她開心。”張煒煜說。 時代在變,所幸很多中國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并未受到過大沖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善事父母”等家庭倫理仍是中國家庭的幸福密碼。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對記者表示,“孝”的文化心理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成為東方人文生命構成的重要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穩定的重要社會文化心理基礎。 剛剛參加工作的小軍如今和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因為從事的工作需要上夜班,他每天都會和家人吃中午飯。他坦言,吃飯時不知道說些什么,也會“尬聊一陣子”,不過經過一段時間,他對父母工作生活情況和所思所想有了更深了解。 雖然父母并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小軍卻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他每個月都在工資里留出一部分錢給父母;父母生日時,他買了電子閱讀器和智能手機作為禮物,教他們使用;他還趁入職前的休假時光帶著父母旅游了兩周。 “花多少錢是其次的,心意最重要。”小軍說,孝敬父母、長輩是為人兒女應該做的。“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現在需要把他們帶進我們的世界,比如教他們用微信、自拍、網購。不管什么形式,最終的目的和核心沒變,就是把我們和父母的兩個圈子融合成一個,創造更多的共同語言,讓兩代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少。” 同為子女,很多身處海外的華僑華人也深受“中國式孝順”影響。華人謝妮可如今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工作,每個月會給父母600美元,支付他們在澳洲的水電費等生活開支。謝妮可說:“為了讓我來澳洲留學、定居,父母付出了很多,現在我想盡量讓他們生活得輕松些,我想這是完全正確的。” “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是中國人從古至今踐行孝道的基本內容。以孝為本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人倫規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杜鵬對記者表示,孝文化是伴隨養老問題產生的,中國古代統治階層沒有能力為老人提供物質幫助,因此要求家庭成員自己承擔責任,并上升到道德約束高度。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如今孝道內容開始側重于精神慰藉。 |
相關閱讀:
- [ 12-17]七百余少年參加國學經典會考 海峽兩岸孝親文化節昨舉行
- [ 12-14]孝心感人 十四年“全職陪護”
- [ 12-12]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的愛成了孩子的負擔
- [ 12-11]《青春旅社》王源學做魚孝順父母 景甜詮釋待客之道
- [ 12-05]姜玉文:用堅守書寫孝老愛親的含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