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會多“利己型孝道” 謝妮可等一些在澳華人“存錢給父母養老”“給父母零花錢”等事跡經澳大利亞媒體報道后,在當地展開了熱烈討論。 一名澳洲網友說:“這些孩子是很負責任的一代,對父母的犧牲進行回報。而很多澳洲父母很自私,他們只想要‘美好時光’,讓孩子早早離家;中國父母卻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直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彼此的互相幫助,正是他們成功之處。有多少澳洲人能從中國文化中學到點什么?” 對部分外國人而言,“孝順”這個帶有中國特色的詞還是一個新鮮事物。 斯達莉亞是一名正在德國讀書的希臘人,當記者輾轉詢問她對“孝順”的看法時,她第一反應是通過搜索引擎查詢這個詞,她的同學也表示從未聽說過中國的孝文化傳統。交流之后,斯達莉亞說:“雖然希臘沒有‘孝順’概念,但有類似‘尊敬父母’的文化,只是沒有孝文化在中國那樣的影響力、約束力。” 當然,孝敬父母的文化在西方是存在的,只是不夠普遍。“相對而言,西方國家養老更加社會化,而中國家庭成員贍養父母的壓力比較重。”杜鵬說,他在國外訪學時,有一個澳大利亞朋友,每周末都回家陪老年癡呆的父親吃飯聊天。 薩拉在美國一所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她對記者表示,一些美國人也孝順父母,但這在美國文化中并不是主流。 來自荷蘭的馬維克現在北京工作,他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沒聽說過“孝順”這個詞,但覺得中國人這樣的做法很好。他笑著說:“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也能這樣孝敬我,讓我老了后不用自己孤零零地生活。” 湖北工程學院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平將孝道分為“利他型孝道”與“利己型孝道”。他對記者表示,“在中國,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得更好,子女希望父母晚年生活幸福,因此絕大多數是基于血緣親情和倫理使命、不求任何回報的‘利他型孝道’。在西方文化中,與‘孝道’對應的提法有虔誠、感恩等,這種‘西方式孝順’多是基于市場化規則和履行法律義務的‘利己型孝道’。” “中西方家庭觀也存在差異。”王平認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家庭和血緣親情關系,以家庭為核心層層外擴,形成了家庭—家族—社會—國家的基于人情的緊密關系。家,成為人們精神歸宿的原點。西方文化則強調以個體為核心,人與人之間建立的是法律基礎上的契約關系,這種關系是松散的,因此家庭觀念并不濃厚。 新時代踐行新孝道 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學會上網,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這是5年前官方發布的新版“24孝”行動標準。如今,很多標準已經成為中國人孝敬父母時的自覺行為。 新孝道標準是相對于以元代郭居敬編著的《二十四孝》為代表的傳統孝道而言的。對于傳統孝道,很多學者認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例如,錢穆將中國文化本質上看作“孝的文化”,梁漱溟將“孝”列為中國文化的第13項特征,將具有民族文化認同的“孝”看作中國文化的“根荄所在”。 王岳川表示,孝文化價值需要重新審視。“我堅持認為,孝文化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王岳川說,中國古人強調生命修為從小的地方做起,所以孝對古人而言并不是一件大事。新版“24孝”行動標準具有新時代的新思維,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的當代實踐。 隨著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增加和經濟水平以及社會服務水平提高,基于老年人視角的孝道觀也在發生變化。王平預計,老人的孝道需求將逐漸脫離基本生理范疇,向著“安全需要”、“歸屬感和愛的需要”以及“晚年人生價值自我實現的需要”邁進。 王平建議,應從發掘、揚棄、轉化著手,對傳統孝道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首先,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繼續發掘新時代的孝道資源。其次,摒棄“父母在、不遠游”“埋兒奉母”等愚孝,發揚“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等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統孝德。最后,在傳承孝敬父母美德基礎上,把繼承父志轉化為繼承前一輩振興中華的大志,讓孝道成為人們心靈中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文化基因”。 “我們要用人們看得懂、聽得進、學得會的形式,將孝道教育融入社會教育大系統中,在全社會形成代代相傳的向善氛圍。”王平說。 |
相關閱讀:
- [ 12-17]七百余少年參加國學經典會考 海峽兩岸孝親文化節昨舉行
- [ 12-14]孝心感人 十四年“全職陪護”
- [ 12-12]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的愛成了孩子的負擔
- [ 12-11]《青春旅社》王源學做魚孝順父母 景甜詮釋待客之道
- [ 12-05]姜玉文:用堅守書寫孝老愛親的含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