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 動能強勁 可觀的數據背后,國際社會討論更多的,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不少外媒認為,中國經濟已由以往追求數量轉為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是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釋放的明確信號,也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 對此,香港《南華早報》稱,通過淡化硬性經濟目標,中國未來的增長將更平衡、更可持續。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在日前報道中引述專家預測稱,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高質量發展將成為主題詞。 當然,在外媒看來,中國經濟不再一味追求速度,并不意味著就將失去活力。恰恰相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動能,與技術進步緊密聯系的數字經濟正是其中非常強勁的動能之一,這在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中尤為突出。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刊文指出,在一些頂尖技術公司的推動下,數字經濟的新領域正在中國快速發展,包括物聯網、虛擬貨幣、金融技術、人工智能、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大數據。此外,在教育、工業和醫療保健等傳統行業,數字經濟也變得日益常見,并帶動這些行業提效增值。 數字經濟的浪潮何以在中國如此澎湃?文章進一步指出,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的不僅是風險投資者和消費者,中國政府也通過“互聯網+”政策,鼓勵企業使用互聯網來發展和創新,并鼓勵投資包含人工智能的項目。文章還引用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數據稱,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到2035年預計將達到16萬億美元,滲透到整體經濟的48%。 此外,還有外媒敏銳地觀察到一個新現象——如今,在中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只在城市可見。 美國《紐約時報》在日前的報道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生動的畫面:裝滿大大小小紙盒的物流貨車隆隆地行駛在稻田之間,穿過鄉間小路,越來越深地進入中國廣闊的腹地。該報隨后指出,中國的數字化革命、農業技術進步以及對新公路和鐵路進行的幾百億元投資,讓中國經濟奇跡的好處正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這對中國經濟乃至全世界有潛在的長遠利益。” 英國《金融時報》也認為,數字技術的進步讓中國經濟獲得全新活力,中國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數字經濟革命的中心。該報引述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數據稱,全球共有262家“獨角獸”企業(即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其中1/3在中國。“這就是數字技術所釋放的經濟活力。” 牽引全球 貢獻最大 對于全球而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健康發展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利好消息。 2016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被外媒稱贊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今年,中國依然是表現最佳的“優等生”。 俄新社日前引述專家觀點稱,如今,中國將全球發展與內部發展聯系起來,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牽引船”。 國際貿易就是觀察中國“牽引”世界的一個窗口。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近日發布統計數據稱,7至9月全球貿易量同比增長5.1%,增長率創出6年半以來的新高。對此,《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國際貿易迅速回春的源頭是中國。自2016年下半年起,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等恢復了增長勢頭。通過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政策,新興市場國家也與歐洲加強聯系。正是這些源自中國的良性循環,使得即便保護主義風險愈演愈烈,但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經濟往來依然日趨活躍,全球已經出現擺脫貿易增加率低于經濟增長率這一狀態的跡象。 世界銀行還有預測稱,中美兩國將為未來幾年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53%的力量。估計到2050年,中國GDP將占世界的40%,成為無可爭辯的唯一超級強國,中國將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中國經濟的優異表現贏得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美國CNBC近日公布的一項面向25國民眾的全球調查顯示,美國經濟體正逐漸失去其在國際舞臺上的正面形象,排名位于中國之后。根據民調結果,過去一年中,只有4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對全球經濟事務能發揮“積極影響”,相比之下,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升至49%。 不僅如此,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經濟”開始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名詞。許多國家不僅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也希望借鑒中國經濟成功的經驗。《南華早報》稱,巴拿馬正打算“學習中國的鐵路技術”。英國《經濟學人》也曾稱,越南正在借鑒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 “2017,中國國際地位增強年”,拉美社日前作出這樣的判斷。當然,中國經濟的耀眼成績以及中國帶給全球經濟的利好,正是其重要依據。 |
相關閱讀:
- [ 12-18]建陽黃坑鎮:打造大山里綠色生態經濟強鎮
- [ 12-18]這些經濟大事,習近平要求明年重點干
- [ 12-18]習近平引領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 [ 12-18]中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最給力
- [ 12-18]美會被“經濟侵略”? 專家: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