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號在南海執行科考任務(7月27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蛟龍”號在天休熱液區觀察到的一處中低溫煙囪群(3月21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發

這是“蛟龍”號在南海一冷泉區采集到的毛瓷蟹(2013年7月9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蛟龍”號在天休熱液區發現棲息在海底硫化物上的海葵(3月23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發

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采集到的“深海小飛象”(8月21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采集的巨大珊瑚的根部,專家推測其年齡超過萬年(9月4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這是通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獲得的海底毛瓷蟹(白色)和貽貝(褐色)圖像(2013年6月17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發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汪嘉寧在科考船上查看樣品(1月2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這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10月3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吊起“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013年7月3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