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1日,中國空軍戰機進行遠洋訓練。
12月12日,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稱,中國空軍在11日開展了例行性常態化體系遠洋訓練,多架轟炸機、偵察機“繞島巡航”,錘煉提升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能力。空軍11日開展的體系遠洋訓練,出動了轟-6K、蘇-30、殲-11和偵察機、預警機、加油機等多型多架戰機。轟-6K等戰機成體系飛越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實施了“繞島巡航”等訓練課題,提升了遠洋機動能力,檢驗了遠洋實戰能力。
新華社發(楊勇 攝)
中國空軍多型戰機成體系“繞島巡航”

上排從左至右:王子華(85歲)、程福保(84歲)、路洪才(84歲)、高如琴(83歲);下排從左至右:唐復龍(82歲)、劉興銘(82歲)、王素明(82歲)、程文英(81歲)。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慘遭殺害,給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難以撫平的傷痛和苦難記憶。80年歲月流逝,目前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已不足百人。我們記錄下他們的名字和肖像,為史存證。
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李響、季春鵬攝影報道
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幸存者群像實錄
南京:市民學生在草鞋峽祭奠大屠殺遇難同胞
“國家公祭日”前寄哀思

如果生活是一幅畫,我們的身影,則是靈動的畫筆。追求美好幸福的腳步,勾勒不斷前行的線條。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化作長卷斑斕的顏色。光陰的故事,凝成藝術的表達。心中的牽掛,歲月的積淀, 讓繽紛從筆尖迸發。把生活比作一幅畫,今天的你,該怎樣去描繪它?這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通順街小學學生在地震科普館里通過模型了解地震知識(201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發(丁根厚 攝)
“視·覺”2017:美好生活 多姿多彩

位于青海省海西的柴達木盆地,有著“聚寶盆”的美譽。這里除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外,還擁有與眾不同的曠世美景。在柴達木盆地西臺吉乃爾湖,有一片雅丹地貌。每年冬天,雅丹土丘與蔚藍的湖泊冰面相互交融,形成一片50余平方公里的水上雅丹奇觀。圖為空中俯瞰,雅丹土丘與湖泊冰面相互交融,景色極美。新華網發陳生貴攝
不是外星球!是中國“聚寶盆”

一艘艘戰艦游弋列陣,一枚枚導彈劍指蒼穹。12月7日清晨,東海某海域戰云密布,來自海軍三大艦隊的40多艘艦艇同臺競技,圍繞防空反導課題展開海軍導彈專業競賽性考核。
震撼!海軍三大艦隊40多艘艦艇東海同臺競技

撿傘衣邊。
12月7日,空降兵某旅組織新兵進行折疊降落傘訓練。據了解,今年是空降兵部隊改革后首次組織新兵跳傘訓練,該旅著眼新體制、新矛盾,探索空降訓練新方法、新模式,按照“嚴于大綱、高于大綱”的要求,把精練細訓落實到跳傘訓練每一個環節,為年度新兵跳傘訓練打下堅實基礎。 (劉漢帝郭明明 攝影報道)
疊傘也有大場面!空降新兵折疊降落傘訓練你見過嗎?

“科學”號在南海執行科考任務(7月27日攝)。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神奇”·“神器”·“神匠”——揭秘中國對大洋深處的探尋
?
?
12月14日,模特在第四屆亞洲玩具展傳媒預覽活動上展示玩具模型。第四屆亞洲玩具展將于12月15日至17日在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展出多款潮流玩具、插畫創作、電子游戲及周邊商品等。新華社記者劉昀 攝
香港舉行第四屆亞洲玩具展

12月16日,一名參觀者注視著展架上印有老工廠名字的各式搪瓷杯。近日,一個以上海弄堂文化為主題的展覽在上海南京路的一家老字號商場里舉行,工廠里發的搪瓷杯、煤球爐、黑白電視機和“三五”牌座鐘等充滿時代印記的展品,吸引許多市民前來觀展。新華社記者方喆 攝
看看過去的老物件

12月17日清晨,備考考生在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皖西學院圖書館閱覽室復習。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于12月23日開始,“考研大軍”復習備考進入沖刺階段。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考研沖刺

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六甲鎮坡維村木律屯農家飯票點醒目的宣傳欄介紹了“農家飯票”與脫貧的關系(12月7日攝)。在家掃描二維碼、下單,第二天就能吃到正宗的生態農家飯。近年來,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創新實施“基層黨建+互聯網+貧困村”的“農家飯票”扶貧新模式,打通線上線下兩個市場,形成群眾脫貧致富、基層黨組織鞏固的“雙贏”格局。新華社記者周華 攝
一張“農家飯票”背后的脫貧經

西藏日喀則市謝通門縣塔定鄉貧困群眾占堆在專業合作社里縫制藏袍(12月8日攝)。
近年來,西藏日喀則市謝通門縣采用村企合作聯動、特色開發拉動、能人致富帶動等模式發展傳統手工業,吸納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使農牧民群眾自身“造血”能力得以提高,人均年純收入已達8500多元。
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西藏謝通門縣:傳統手工業促脫貧

在烏魯木齊市平頂山社區沙里金服裝廠,工人們在制作服裝(12月6日攝)。冬日的陽光透過一張“福”字照進烏魯木齊市平頂山社區沙里金服裝廠。這家服裝廠,是由一名叫莎麗婭·霍拜的哈薩克族女性開的。和這里大多數“留守婦女”一樣,她也曾經歷過待業,但通過15年的奮斗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服裝廠,主營新疆民族服飾。新華社記者王菲 攝
新疆“留守婦女”家門口繡出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