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一:熱液。 在西太平洋1700多米深的海底,“科學”號獲取了這樣一段視頻:如“石林”般的硫化物矗立在海底,一股股“濃煙”從“石林”中噴出。 是不是像極了陸地上的大煙囪? 其實,那股“濃煙”根本不能觸碰。我國科研人員測得的“大煙囪”噴口最高溫度,竟然高達370多攝氏度。 雖然科研人員根據液體顏色不同,將之形象地稱作“黑煙囪”“黃煙囪”“白煙囪”,但它的真實學名叫“熱液”。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說,海底熱液區的成因在于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周圍巖層中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后,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的硫化物沉積到附近海底,就像“煙囪”的形狀一樣堆積起來。 “神奇”二:冷泉。 深海里的神奇,不僅有熱液,同時也有冷泉。 遠觀深海冷泉,晶瑩的氣泡從海底不斷冒出,像是小孩在玩吹泡泡游戲。 冷泉也是一種神奇的海底現象,是指來自海底沉積物中含有硫化氫、甲烷及其他富碳氫化合物的流體在海底表面的滲漏活動。相對于熱液噴口,冷泉流體與海底溫度相近,故稱為“冷泉”。 熱液、冷泉,名字聽上去水火不相容,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等科研人員首次發現,沖繩熱液區和南海冷泉區存在多個共有優勢物種,包括潛鎧蝦、阿爾文蝦和貽貝。 對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也是在冷泉附近。 今年,“科學”號共在中國南海海域發現兩個存在裸露天然氣水合物的站點,水深約1100米:一個分布在冷泉生物群落中,另一個位于一個活動冷泉噴口的內壁。 “神奇”三:專吃劇毒物的蝦兵蟹將。 迄今為止,我國海洋科考足跡已遍布五大洋。 人們沒有找到傳說中的海底“龍宮”,卻看到一群蝦兵蟹將在熱液、冷泉區“膽大妄為”。 熙熙攘攘的一群毛瓷蟹,揮舞著鉗子,在黑暗、高壓的海底,有時圍繞著“大煙囪”狂歡,有時悠然自得。 別看它們一個個身軀肥碩,但卻不能放在餐盤里當美味,因為它們是以劇毒物為生。 沙忠利說:“熱液噴口附近有大量細菌,它們依靠熱液中的硫化氫等生存。這些細菌與貽貝、潛鎧蝦等形成共生關系,大型生物依靠這些共生菌提供能量或者直接吞噬它們獲得能量。” 目前,科學家在全球已經發現熱液口生物700多種,分布在100多個熱液口。 自2013年“科學”號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在熱液區發現了1個新科、2個新屬和12個新種。 冷泉附近同樣有大量生物,其生存之道與熱液區類似。不過,它們的共生菌依靠的主要是甲烷。 “神奇”四:古老珊瑚與調皮“小飛象”。 隨著我國海洋科考的足跡向深海不斷延伸,一個個未曾露面的神奇海底生物展現在世人面前: 高1.6米、寬3米的一株巨大的柳珊瑚,是“科學”號派出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發現的。 雖然尚未確認這株柳珊瑚的確切年齡,但據科研人員介紹,它的年齡可能已超過1萬年。目前全球發現的深水珊瑚最長壽命約為4200歲。 在西太平洋的卡羅琳海山,“發現”號還抓取了一只“萌萌噠”的深海“小飛象”,它的兩個鰭如大象的兩個耳朵,在水中搖曳。其實這只“小飛象”和預測世界杯的“保羅”是一家,都是章魚,只不過“小飛象”是煙灰蛸屬章魚,非常罕見。 不只是古老珊瑚、調皮“小飛象”,茫茫深海中還有許多神奇生物,它們正逐漸被揭開神秘面紗。 2014年至2017年,我國科考人員在對西太平洋3座海山的探尋中,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740多個,種類達400多種。 在深邃的海底,還有更多神奇生物,等待人們去發現。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