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么去排隊?“好奇”“膜拜”“機會難得” 曾兩次為了《千里江山圖》去故宮看展的郭旗告訴記者,自己第一次去看這幅畫純粹是出于“好奇”。“當時大家都在說這幅畫的‘傳奇’故事——王希孟年僅18歲便在宋徽宗的指導下完成這幅畫,完成后不久便英年早逝。說實話,我不是書畫愛好者,當時真是被這個‘傳奇’先吸引的。故宮的朋友告訴我,這畫不輕易拿出來見人,能看就去看看。這就又加重了我的好奇心。” “但真看到的時候完全被震驚了。”于是郭旗又去看了第二次。“第二次看就是帶著‘我沒看夠,再看一遍!’的心態去膜拜的。” 她回憶,這次排隊大概排了有2個多小時。“總之是10點多進去的快下午1點看到的,餓得要命!但是好在第一次看了其他展區的畫,所以我去了就直奔中廳的《千里江山圖》,看畫的時間基本在7分鐘左右。” 雖然從9月24日開始,故宮對陳列《千里江山圖》的午門正殿展廳實行發號分時參觀措施,減少了觀展者等待的時間,但進入《千里江山圖》展廳后仍免不了排隊。網上的一篇“《千里江山圖》觀展攻略”中這樣寫到,“每個人看《千里江山圖》的速度都特!別!慢!……隊伍行進速度是真正的龜速”。落在這批觀眾隊尾的攻略作者表示,自己在展廳中就“悲劇地排了一個半鐘頭”。后來有媒體統計,該展覽日均接待1.5萬—2萬名觀眾。 現在回憶起到故宮排隊,郭旗覺得“太值得了”。“我真想每天都去排。一開始沒到那張畫前,我都不明白為什么觀眾一個個屏息凝神,真的是趴在玻璃上一點點的看。急得我直跳腳!結果我到畫跟前的時候,我感覺我比他們還慢!畫面的栩栩如生,筆法的精細入微,真是想一點一點的看,又想看又怕被工作人員催,特別緊張。” 另一位曾排隊買《窩頭會館》票的大學生告訴記者,自己就是沖著這部話劇的明星陣容去排隊的。雖然最終并未成功買到話劇票,還有點“小失望”,但他直言,如果這樣的劇再上演,自己還是會去排隊。 曾在11月在中國美術館門前排隊看展的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當時大概排隊40多分鐘才進入展廳。被問及為什么會排隊觀展,她坦言,這次展覽中的很多名家作品都很少見,甚至有的作品是首次展出,“機會難得,下次能看到還不知是什么時候”。 排隊正是“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產品需求的反映” 不過這樣的場景即便是在幾年前還頗為罕見。以北京故宮的《千里江山圖》特展為例。不少報道指,1949年以后《千里江山圖》僅公開展出過五次。“在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千里江山圖》曾公開展出過兩次。2009年,曾有過一次短暫露面,但僅展示了局部。一直到2013年,故宮才再一次全卷展出。” 但此前觀眾對這幅畫的熱情并未引起如此“壯觀的”排隊現象。曾有人向媒體回憶,2009年和2013年,《千里江山圖》先后兩次在武英殿展出。“除了不知情‘闖入’的游客走馬觀花、喧嘩而過,特意來觀展的人依然不多。”一位曾在故宮實習過的朋友也告訴記者,自己甚至對那幾年故宮的展覽都“沒啥記憶了”。 明顯的變化發生在兩年前。當時正值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清明上河圖》等藏品在“石渠寶笈特展”展出,“故宮跑”在那時應運而生。到了今年,排隊在文化領域已漸成常態。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特展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王中旭曾對媒體表示,自己對《千里江山圖》的火爆人氣并不感到意外。他認為,觀眾排隊正是“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產品需求的反映”。 |
相關閱讀:
- [ 12-12]故宮古建進行騰退開放 預計明年底開放面積可達80%
- [ 12-07]媒體析“故宮跑”為何頻現:優質文化資源供應不足
- [ 11-10]特寫:習特故宮行,一次歷史和未來的對話
- [ 10-30]故宮“掌門人”單霽翔:廈門擬建故宮學院分院
- [ 10-15]中外媒體探訪北京故宮的“古老”與“現代”
- [ 10-08]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成為廈門旅游新地標
- [ 10-05]故宮首設旅游綜合執法站 首批執法站共有10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