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百姓莫為官——習近平同志幫扶下姜村紀實
2017-12-28 21:44:07?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趙舒文 |
分享到:
|
今年金秋,記者來到下姜村時,恰逢一場秋雨不期而至。 似乎約好了一般,一夜間,家家門前的桂花爭相綻放。濃濃的香味在村舍里巷恣肆蕩漾。雨后的青山,青翠欲滴。掩映在綠樹叢中的一棟棟或三層、或四層的乳白色樓房,也顯得更加潔凈端莊。 下姜村,隸屬浙江省淳安縣楓樹嶺鎮。在浙西,下姜村一直很有名。過去出名,是因為“窮”——有這樣一句民謠:“土墻房、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 現在的下姜村,依然有名:村名前常被人們冠以“最美”“最富”這樣的形容詞。 說起下姜的“翻身記”,村民們會不約而同提到浙江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2003年至2007年,習書記多次來到下姜村實地考察,無數次擔當了下姜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 (一)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黨的干部,一定要時時刻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真心誠意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鳳林港漲了水,一灣清流歡快地流淌。溪兩岸的石板路,一塵不染。每家房前的花圃里都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 “上世紀80年代初,急于擺脫貧困的村民,紛紛扛著斧頭上山砍樹。40多座木炭窯同時開燒,整個村莊煙霧繚繞。短短幾年間,6000多畝林子不見了,群山成了瘌痢頭……”隨下姜村老支書姜銀祥漫步街巷,他口中的下姜村,昔日是另一番模樣:“街道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家家住著土坯房,院壩里養著豬,污水到處流……” “說起來臉紅哦!我們當時就在這種環境下迎來了習書記。”說起往事,姜銀祥至今仍覺得不好意思。 2003年4月24日上午,習近平輾轉來到下姜村——從淳安縣城顛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時輪渡,再繞100多個盤山彎道才到了村里。 顧不上休息,他立刻開始走訪調研。 調研結束,習書記召集村干部到簡陋的村委會辦公室開會。姜銀祥拿出事先準備的材料準備匯報。習近平和顏悅色地說:“不要用材料。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想到哪里就講到哪里。我們是下來聽真話的。放開了講。” 姜銀祥一下子放松了,倒了半天苦水。末了,還又提了個要求:“習書記,有件小事不知該不該說?想請省里幫我們建沼氣。否則,山就要砍光了……” “這個提議好!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生活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正像人的身體一樣,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習近平請隨行的同志記下來,并叮囑:“資金由省財政解決。” 幾天之后,省農村能源辦公室便派專家入村進行指導。資金也很快落實。 村民姜祖海在全村第一個用上了沼氣。 沼氣建成后,習近平再一次來到下姜村。這是個春雨天,遠山霧氣如嵐。習近平穿著雨鞋,興致勃勃地聽姜祖海談沼氣使用情況。他說:“20多年前我在陜北農村當支部書記時,建起了陜西第一個沼氣村。”他幽默地補充:“要論建沼氣,我也算得上是半個專家。沼氣建好了,還要維護好、使用好。”他又布置了農戶廚房改造、太陽能利用等配套工作。 10多年后的今天,記者走進姜祖海的家里,當年建的沼氣還用著呢。姜祖海正在燉肉,灶底,藍色的火苗呼呼響。“這火勁足得很!”姜祖海一臉的滿足。屋里彌漫著肉香。 “有了沼氣,廁所、豬圈、雞舍里的臟水就都流進了密封的沼氣池子里。不但干凈了,村里的生態也好了起來。”姜祖海家的院壩地勢較高,他指著綠油油的群山說:“你瞧,山上的林子茂密得無法下腳。野豬一群一群的。為了生態平衡,鎮上每年冬天都得組織狩獵隊打掉一些。” 69歲的姜胡家老人來姜祖海家串門,笑瞇瞇將起了記者的軍:“現在我們農村人可比你們城里人滋潤:住得寬敞;蔬菜自己種,新鮮;村里樹多,空氣好,水也干凈。女兒要接我去城里住,我才不稀罕呢!” 目前,下姜村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 |
相關閱讀:
- [ 12-28]習近平接見2017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與會使節并發表重要講話
- [ 12-28]習近平會見出席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第七次會議的日方代表
- [ 12-28]習近平的2017金句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 12-27]推動農村公路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引起熱烈反響
- [ 12-27]2017年黨的建設大事記
- [ 12-26]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