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北大清華A+級學科數量并列榜首 本報訊(記者 劉旭)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昨日公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此次學科評估于2016年4月啟動,在95個一級學科范圍內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與前三輪評估不同,此次的評估不公布分數名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21個A+的一級學科居全國之首,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科大分別以11個、9個、7個A+一級學科緊隨其后。 第四輪學科評估首次采用“分檔”方式公布 學科評估是教育部學位中心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從2002年首次開展,平均四年一輪,至今已完成四輪。它是以第三方方式開展的非行政性、服務性評估項目,不同于政府開展的合格性評估。據學位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評估指標體系保持“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框架基本不變,共設置人文、社科、理工、農學、醫學、管理、藝術、建筑、體育等9套指標體系框架。 第四輪學科評估首次采用“分檔”方式公布評估結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強調單位間精細分數差異和名次前后。“這么做,主要考慮是既保證較強的區分度,體現學科建設水平的實際變化,滿足社會對教育質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數和名次,有利于引導高校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科內涵建設的優勢和不足中去。”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輪評估采用按百分位進行分檔的方式,根據“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為9檔公布。其中,前2%(或前2名)為A+,2%-5%為A(不含2%,下同),5%-10%為A-,10%-20%為B+,20%-30%為B,30%-40%為B-,40%-50%為C+,50%-60%為C,60%-70%為C-。 北大、清華以21個A+級學科并列榜首 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后發現,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以21個A+一級學科并列領跑,浙江大學以11個A+位列第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以9個、7個A+位居第四、五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同樣擁有6個A+,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均入圍5個A+一級學科。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六所高校各有4個A+一級學科。 以位列榜首的清華大學為例,此次評估中清華工學學科繼續保持傳統優勢,其中14個學科獲評A+,在工科領域繼續領跑全國高校,其中建筑學院3個一級學科均獲得A+評價。理學學科中,化學和生物學獲評A+。人文社科管理及藝術類學科,清華有5個學科獲評A+,較上一輪評估有所進步,管理學門類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3個學科參評,全部獲評A+,管理類學科水平居全國高校首位。A+類總數排名第四的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優勢明顯,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等一級學科均入圍A+。 評估摒棄“數帽子”、“數論文”等片面做法 近年來,以學術頭銜、論文數量等來衡量學術水平的各種排名引起很多爭議和批評,此次學科評估在衡量學術水平時盡力避免上述問題,“以評促建,引導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是學科評估的根本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學科評估在衡量學術水平時,摒棄了僅“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俗稱“數帽子”)的片面做法。比如“長江學者”等頭銜,不會自動換算成分值,而是由專家綜合考慮教師水平、隊伍結構、國際影響程度等進行評價。此輪評估還將青年骨干教師單列,考察青年教師隊伍怎么樣,年齡梯次結構怎么樣,避免以前學科隊伍中時常出現的“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現象。統計成果所屬單位時也做了專門設計,成果按“產權單位”認定,不隨人移,以抑制“搶帽子”等人才無序流動現象。除部分學科外,不再統計發表論文總數,以“代表性論文”進行同行評議。 此外,本次評估還單獨設置“社會服務貢獻”指標,通過開放的“代表性案例”評價,能夠充分體現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高校的差異性發展成果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克服“一把尺”評價學科的弊端。 |
相關閱讀:
- [ 12-28]教育部:中國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國
- [ 12-16]我國學科建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整體水平大幅度提升
- [ 11-14]網絡工作室領銜名師123人上榜,看看都有誰?
- [ 09-22]三部委解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 [ 09-14]國內網絡安全人才需求將迎爆發式增長
- [ 08-27]臺灣“高中課綱”狂刪經典古文 80%基層教師反對
- [ 08-09]中國金屬物理等學科奠基人 101歲老院士柯俊逝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