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5月26日航拍的廣西忻城縣薰衣草莊園。通過農業、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從農業供給側改革上精準發力,忻城走出了一條以農業產業創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道路。新華社記者黃孝邦 攝 制度供給:從土地到財政金融全方位支撐 會議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苑鵬認為,其中最核心的是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能夠實現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從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 “農民收入為什么低?就是收入渠道少。”他說,“農村建設用地改革、‘三權分置’怎么能落實下去,這是最根本的,需要繼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實施鄉村戰略必須以改革為根本動力。這既是我國農村改革四十年以來的寶貴經驗,也是下一步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程國強說,“會議做出了開拓融資渠道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安排,目的就是要通過改革提高公共服務效能,破除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減少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壁壘和束縛,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 重中之重:農業農村如何優先發展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強調的。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堅持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 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明年中央財政將從多方面著力,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農業風險分擔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說,會議明確要求,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要求,實施人才強農、科技興農戰略,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支持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