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消息:十九大報告中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再次立下承諾,并要求“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過去五年,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認真總結精準扶貧的實踐經驗,著力提高精準脫貧的質量,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向共同富裕。同時也為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任務明確、路線清晰。這標志著,我國農業農村工作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一、面向兩種對象,實施精準扶貧
提高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質量,首先要做好對幫扶對象的細分,從貧困人口和經濟合作組織兩個角度、貧困狀態和經濟活動組織能力缺陷兩個層面來準確識別幫扶的對象、任務和目標。
一是對貧困人口的貧困分析,要從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細化。對于貧困戶自身原因,需依托經驗進行分析;對于外部原因,應該從自然條件、就業機會、基礎設施與基礎公共服務供給、風俗習慣局限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貧困原因的復雜性、歷史性和文化性因素,意識到“扶志”和“扶智”比改變生活貧困狀態要重要的多。因此,要設計有提高人口素質和改變生活貧困狀態的組合方案,有短期考核指標和中長期工作機制,實現組合方案、考核指標雙精準。
二是對經濟合作組織能力缺陷的分析,也應從組織自身和外部產業服務環境兩個方面著手。農村生產活動水平影響著農民生活水平,而農村生產活動水平取決于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能力。就組織自身來說,能力缺陷是另一種貧困,是回避不了重要因素。扶貧必然要幫助發展因地制宜的合作組織,把一部分扶貧資源投向合作組織的能力建設,促使合作組織克服缺陷、提高能力,成為穩定脫貧的內生力量。同時,還應該改善區域里“塊塊”和“條條”的產業服務體系。應該樹立一個觀念:現代農村生產活動需要相應產業服務業的支撐,這些職能不同的產業服務業也是農民創業就業的領域,是政府參與打造的產業發展平臺。
簡言之,精準扶貧,既要對人又要對經濟合作組織,既要改變貧困人口的貧困狀態又要提升經濟合作組織的能力水平,穩定脫貧既要靠“扶”更要靠合作組織發展所形成的內生動力。
二、優化縣域產業帶動機制,實施品牌化戰略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縣域的經濟和農民生活要依賴于縣域拳頭產業的發展,脫貧成果也需要縣域拳頭產業的支撐。縣域拳頭產業是縣域農村生產活動方式的帶動者、產業鏈的組織者和市場價值的開發者,若干縣域產業的龍頭會帶動鄉村振興的全局。發展縣域拳頭產業,是扶貧、脫貧的應有之義,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經濟保障。
第一,應當制訂拳頭產業和產業生態體系的發展規劃,集中資源培育縣域拳頭產業和帶動機制。應重視優化縣域拳頭產業的結構,突出“一個龍頭,帶動一片產業集群”的特征,生于斯、長于斯、惠于斯、成于斯。
第二,應優先培育三類拳頭產業和產業生態體系。一是生產加工型拳頭產業和產業生態體系,二是旅游服務型拳頭產業和產業生態體系,三是流通服務型拳頭產業和產業生態體系。通過這三種拳頭產業和產業生態體系的建設,讓農村生產出來的產品有本地的第一出口,產品深加工的第一基地,價值提升的第一品牌和進入市場的第一渠道。
第三,應當特別注意分配機制的創新設計,體現發展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導向。首先,應保護好農民的基本權益,防止在招商引資、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時侵害農民基本權益。其次,應建立優質資源分享機制,比如在引進資本進行風景區集中開發時,應附帶有社會責任類項目的開發計劃,如城市開發樓盤必須配套商業網點建設。再次,應從實際出發,在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組織之間建立明確的合作關系,酌情建立二次分配制度,調節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帶來的過大波動,力所能及地履行以工促農、以工補農的產業責任。
目前,中國貧困人口數量逐年減少,成績斐然,但實現全面脫貧任務還十分的艱巨。相信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政策的正確引導下、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到2020年,我們必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者:商務部市場運行調控專家劉普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