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斷推出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滿足人民對美好老年生活的需求 “奶奶,這是您做的?真好看!” “這不昨天老師過來教的嘛,好看哈,閨女、小孫子們微信里跟我這兒要訂貨呢。”84歲的古淑霞老人手里托著自己手工制作的金魚、蜻蜓,漂亮的彩花,向年輕的樓層管家開心地展示著,“第一次做,沒想到還挺有模樣。” 作為恭和家園的第一批住戶,古淑霞入住這家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雙橋附近的居家養老社區已經一個多月了,這是北京市剛剛推出的第一個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也是全國首家。住的養老居室,自己擁有95%的產權,古淑霞說,“這就是住在自己家里的養老院。” 改革:融合三種養老方式 示范帶動養老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年歲末,北京市民政局正式對外發布國內首個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恭和家園集中式居家養老社區模式。這是一個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融合在一起,為“有房子”的老人提供24小時養老服務的全新項目。在這個社區里,自理老人可以享受幸福時光,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有尊嚴的養老。 “共有產權養老試點”,是北京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為滿足人民對美好老年生活的需求推出的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最新嘗試。截至1月2日,恭和家園,已認購簽約養老居室143套。這標志著北京共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 “養老服務,家庭擔不起、政府包不起、企業賠不起。”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這就需要家庭、企業、社會和政府等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合力。” “共有產權養老”模式的創新就在于形成了“合力”:一是購買人持有養老房95%的產權,基本是房子“主人”,“住在自己家里”養老心里踏實;二是降低了企業資本投入壓力和風險,有利于調動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增加供給;三是24小時養老服務,基礎服務多達65項,可以讓入住老人享受比較完善的養老服務。 在古淑霞那套擁有95%自主產權的養老居室里,除了隨處可見的紅色緊急呼叫按鈕,更有許多適老設施設計,弧型墻壁、大按鈕開關、開闊的衛生間,可伸縮扶手,淋浴間的活動座椅……古奶奶一邊演示一邊說道,“這些設施舒服安全,一般家里做不到。” 推開家門,窗外花園里雖顯出隆冬的蕭瑟,但在室內寬敞的走廊,明亮的公共活動區里卻溫暖如春。一排排高大的落地書架前,一張張繪畫閱覽書桌旁,老人們走出家門在這里寫字畫畫,制作手工藝;落地窗邊的下午茶區,舒服的沙發適合聊天看風景;不遠處被繪畫手工展示區自然隔開的公共講座區,既是養生講堂又是聯誼會場。 旁邊提示牌上公布著一周的“每日活動課表”,除了每天上午的“養生早課”,更有手工、合唱、智能產品學習,還有藝術欣賞、電影賞析等課程,古奶奶笑著解釋,“智能產品學習就是學發微信。” 一樓大堂的北側是中央廚房、家庭廚房、公共餐廳,可滿足老人們的不同的飲食需求,“在這里一日三餐不重樣兒!”古奶奶呵呵地笑著。 穿過餐廳一側的長廊,乘電梯上二樓,便是恭和家園的養護中心和醫療中心區,這里不僅有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的醫療養護,同時24小時保障小區里的每一戶老人在緊要關頭得到緊急醫療救護。 “共有產權養老”,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這三種養老方式融為一體。李紅兵認為,“把居家養老鑲嵌在機構養老里,住在居家空間,使用機構的服務和公共設施,讓老年人在自己家中享受到醫養結合的專業化服務,這種模式不僅緩解了投資方資產投入壓力,示范帶動了養老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共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模式,吸引了社會優質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破解了建設養老設施資本流動性的瓶頸,有效解決了社會群眾多元化多樣性養老服務需求。”李紅兵表示,共有產權試點模式將引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配套城市設施建設,促進“職住一體、多代共處、醫養結合、持續照料”的新型社區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完善城市副中心功能品質。 北京市朝陽區是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構建了目前全市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武寧介紹,共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試點打通了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相互獨立的養老供給格局,讓老年人在自己家,享受像養老機構醫養的專業化服務。恭和家園小區總面積約40%用來配套醫療、餐飲等公共服務設施,由企業持有經營。“這是一種全新的養老模式,是對目前養老項目的補充。我們鼓勵更多的涉足養老項目的企業積極搭建平臺,不斷滿足百姓多元化、多樣性養老服務需求。” |
相關閱讀:
- [ 01-05]情暖養老院,歡笑迎新年——莆田學院信息學院舉辦敬老迎新年志愿者活動
- [ 11-24]帶你看看松下“養老院”長啥樣
- [ 09-30]羅馬尼亞首都一處養老院發生火災 導致1死19傷
- [ 08-21]民政部:將建立養老院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
- [ 08-17]93歲老人為約會溜出養老院 這可以說相當法國了
- [ 07-06]虛擬養老院值得推廣
- [ 04-18]關愛老人 莆田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往如家養老院獻愛心
- [ 04-12]“幼兒園+養老院”模式是否可復制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