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長江經濟帶新景觀】 光明日報記者 張焱 訾謙 彎腰、伸展,雖已寒冬,69歲的何漢武大爺在長江武漢段武青堤邊做完熱身運動,從容走下江開始游泳。 “自從冬泳以后我都沒怎么生過病,每天向上游兩公里,舒坦。” 冬泳對天氣的要求并不高,下雨下雪都沒有問題,但卻對水質有要求。今年以來,長江、漢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在優良水平。對包括何大爺在內的武青堤邊的冬泳愛好者來說,這就是最好的福利。 長江經濟帶的宏大敘事,終究要落腳到百姓的切身感受上,而經濟增長和環境治理,也必然會體現在每一個鮮活個體的生活之中。 護源 離何大爺冬泳幾公里遠的地方,便是武漢市武昌余家頭江灘。 2016年5月9日,隨著武漢市輪渡公司船廠碼頭售票房在機器轟鳴聲中倒下,江邊又恢復了平坦。當天上午,武昌區組織聯合執法專班,對余家頭江灘進行執法整治,1000多平方米的違法建筑被全部拆除轉運。 “來之不易。”武昌區環保局局長孫凱回憶起當時的工作不禁唏噓。 余家頭江灘是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老碼頭,詹天佑當年便選擇此地作為京漢、粵漢鐵路的連接碼頭。常年的無序發展,使江灘的環境臟亂不堪,一度成為環保部門的心結——不僅有一個連一個的砂堆、橫七豎八的躉船、遍布的違章建筑、圈起來的菜地,飄散著異味的養雞場養豬場更是不停向江中排放著污水。 讓人揪心的是,離江灘1000米的江心,就是余家頭自來水廠的三根取水管道。用廠長劉勇的話來說,在這一級水源保護區內,100多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簡直就像“走在鋼絲上”。 在余家頭碼頭,區域內密布著船廠、港口和砂廠等設施,其中涉及中央在漢省屬、市屬的主體單位就有15家,“一個區政府,怎么能搬走一個央企單位?”孫凱搖頭道:“任何一個碼頭、一個砂廠背后都是真金白銀的利益。” 改變的轉折點,還是習近平總書記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讓我們下決心,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武漢市發改委副主任劉新華說:“過去是雷聲大、雨點小,零敲碎打。而這次行動不同以往,動真格,求實效,從中央到地方凝成了那股必須攻克的勁兒。”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飲水安全保障關系著人民身體健康,是政府必盡的責任,容不得絲毫閃失。2016年5月,環保部啟動了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按照“一個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則,逐一建立了整治方案,長江沿岸11省市5億多人的飲水安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清濁 江水可以記錄一個時代的印跡,也可以講述一個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對于四川瀘州人來說,長江邊的白塔便是一個充滿記憶的標志性建筑,以這里為坐標,翻看瀘州的城市版圖進化史,我們可以欣喜地發現,從2016年到2017年底的兩年時間里,瀘州中心城區的建成區面積已經由120平方公里增加到150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了30萬,在2017年發布的《幸福中國白皮書》中,瀘州更是高居榜首。 “環境比以前好得多,現在到處都是綠油油的,市民住得舒適,公園設施漂亮得很。”步行在張壩桂圓林景區濱江路邊的張明益笑著說,“你看,左手長江水、右手桂圓林,連空氣里都帶著桂圓香。” 走到離長江僅有幾米遠的岸灘上,瀘州市興瀘水務集團經理廖星樾也不禁感嘆:“以前長江邊上洗車、釣魚的情況很多,一碗水里面就有半碗沙子,通過這兩年的治理,不僅洗車等情況得到了制止,江水也清澈了許多。” 江水變清澈了,公園變漂亮了,人們也更守規矩了。不管是老瀘州,還是新市民,都是瀘州綠色發展的見證者。 宜居宜業,居民幸福,這是每個城市發展的夢想。瀘州居住環境的改善,正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要求的具體呈現。近年來,江岸改造、非法碼頭整頓……瀘州的一系列建設、管理舉措,都讓市民切身體會到了“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歷史責任。 瀘州市江陽區環保局局長羅貧貴表示,環境面貌的改善,最重要的感受者還是生活在這里的每一位居民。 和瀘州一樣,長江經濟帶上的每一個城市都將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給居民帶來更多綠色獲得感。 復綠 “沒想到現在環境可以這么好!”33歲的出租車司機趙岳說,“以前這條路全是砂石,晴天一身灰,雨天腳不能落地,我們開車都盡量不往這邊來。” 趙岳所說的,是湖北宜昌的江城大道。雖然全長僅8公里,但為建好這條路,城市管理者頗費心思。 宜昌市委宣傳部部長王國斌介紹:“這條路沿線有大小150余座高壓電塔,如果大舉挖山開路,就有違生態理念,不符合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模式。”最終,他們創新思路,讓道路繞線穿桿而行,地面生態道路與空中高壓走廊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獨特景觀。 為了保護生態,江城大道施工完成后,又對道路沿線的邊坡進行了掛網噴播,實現山體綠化覆蓋修復,以現有自然山體的松柏、柑橘等常綠樹種為基底,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隙進行彩林建設。一年四季,彩花彩葉相映,繽紛美景動人。 這樣的生態案例在宜昌新區建設中比比皆是,六大水系、八大公園無不綠而優、好而美,展示著宜昌綠色發展理念的豐富內涵。宜昌新區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其中生態用地115平方公里,占比超過50%,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態城市畫卷詮釋著先保護、后發展的綠色路徑。 “推進長江岸線生態復綠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重要指示精神,才能換回長江宜昌段一江兩岸綠意盎然。”宜昌市副市長袁衛東說。 如今,宜昌全市森林覆蓋率為65%以上,居湖北省市州第一。城區人均綠地面積超過14平方米,市民出門見綠、5分鐘進園。宜昌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綠色生態城市的努力初見成效。 “現在從火車站接到客人,他們總會跟我說‘宜昌的環境真好’,作為宜昌人聽到這句話,心里別提多自豪了!”趙岳一邊開車,一邊哼起了小曲兒。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為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努力著。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07日 01版) |
相關閱讀:
- [ 01-05]福清灣畔 一座國際食品產業園正崛起
- [ 01-03]【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紅色才溪的綠色發展路
- [ 01-02]【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建帶群建 激發新活力
- [ 12-29]【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打響洞庭湖環境“保衛戰” 保護碧水藍天
- [ 12-29]【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鄉村治理 靚了草柄
- [ 12-28]【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漳州:“荔枝海”點綠成金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