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題:要適應中國對“洋垃圾”說不 新華社記者楊駿 韓墨 新年伊始,隨著中國全面禁止進口對環境污染風險高、群眾反映強烈的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24類固體廢物,讓西方不少國家的垃圾回收企業產生了不適應,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垃圾堆積如山的情況,有些“垃圾山”圖片熱傳于網上。 中國有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的時間表: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所謂見微知著,“洋垃圾”禁令折射出時代前進的腳步,體現了中國環保意識和發展理念上了新臺階,一些西方國家的相關企業要適應和調整。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可回收材料進口國。不可否認,一些作為原料而進口的廢物確有“變廢為寶”的價值,一些中國企業也因此創造了利潤和就業。但與此同時,受利益驅動,總有“洋垃圾”以各種名義涌入,而且也存在走私現象,負面影響日益凸顯。一些不負責任的企業處理“洋垃圾”造成的污染排放嚴重損害當地生態環境。 中國對“洋垃圾”說不,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歡迎。這說明全社會的共識正在凝聚。“洋垃圾”換來的金銀,是透支未來和環境的金銀,是與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格格不入的金銀。 當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已步入新階段。從“藍天保衛戰”到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再到對“洋垃圾”說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對于中國而言,這是轉變發展方式、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與國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同向而行。 中國對“洋垃圾”說不,讓當前固體廢物的全球流轉模式起了變化。對于某些有毒有害的廢棄物,一些西方國家明明已具備比發展中國家更有效的處理技術,但因成本等考量依然運往他國,這種思路和做法也應變變。 從全球看,共同保障全球生態安全是世界各國必須擔起的責任。通過國際合作提升固體廢物的處理與回收能力,聯手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才可能讓人類生活的環境少一些垃圾山、多一些綠水青山。 |
相關閱讀:
- [ 01-07]新華國際時評:要適應中國對“洋垃圾”說不
- [ 01-02]查處洋垃圾是場持久戰
- [ 12-26]廈門海關持續嚴打“洋垃圾”今年已經查證6.8萬余噸
- [ 12-25]法媒:中國拒“洋垃圾”切斷法公司財源 似落下鍘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