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這些重大科技值得期待
2018-01-08 20:07:48?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圖①:“悟空”暗物質科學實驗衛星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供圖 圖②:北斗衛星模型圖。 人民視覺供圖 圖③:中國“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在距中山站38公里的陸緣冰區進行卸貨作業。 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攝 “慧眼”衛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剛剛過去的2017年,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創新活力和創造偉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2018年,廣大科研人員將會創造出什么樣的驚喜?哪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值得期待?敬請關注本版報道。 ——編 者 探月工程—— 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本報記者 馮 華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于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并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于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月球背面始終背對地球,屏蔽了地球的無線電、閃電和極光等干擾信號,在月球背面獨特的電磁環境條件下,開展低頻射電觀測研究,將填補100KHz—10MHz射電天文觀測空白,有望取得行星際激波、日冕物質拋射和空間傳播機理等方面原創性成果。劉繼忠介紹,月球背面與正面的地質特征存在很大差異,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開展形貌、物質組成、月壤和月表淺層結構的就位與巡視綜合探測,將促進對月球早期演化歷史的新認知。 嫦娥四號任務肩負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重要使命,將突破一系列極具挑戰的高新技術,實現國際領先,是開展后續月球探測的序章,也將促進人類探索向更加深遠的太空邁進。 我國探月工程開始于2004年,計劃在2020年前按“繞、落、回”的發展思路分三期組織實施,實現探月工程既定目標。 北斗衛星—— 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本報記者 余建斌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制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首批兩顆全球組網衛星“一箭雙星”成功發射,比北斗二號技術更先進的北斗三號系統從此開始進入全球組網階段。到去年年底,中國北斗已開通服務五周年,完成了北斗二號系統建設并在我國及周邊地區提供服務,北斗三號系統全面建設穩步推進,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提供服務。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北倍愤@五年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也越來越深入人心,GPS這個美國全球定位系統的名字,已經不再是衛星導航的唯一代名詞。老百姓使用的智能手機中,北斗正逐步成為標配。 中國北斗,正以嶄新姿態、更強能力、更好服務,實現著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承諾。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