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這些重大科技值得期待
2018-01-08 20:07:48?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深海科考—— “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本報記者 劉詩瑤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 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加快11000米ROV系統的研發與海上試驗。 海洋調查船隊伍也是建設重點。2018年是大洋勘探工程船和深海高效綜合調查船這兩型新船建造的攻堅年,力爭按計劃完成船舶建造的主體任務,為2019年初交船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作為“蛟龍探海”一期工程的關鍵一年,將大力推進“三龍”變“七龍”,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深海鉆探的“深龍”、深海開發的“鯤龍”、海洋數據進行云計算的“云龍”以及在海面進行支撐的“龍宮”,為大洋工作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全面打好基礎。 軟實力方面,將繼續努力構建《深海法》配套制度體系,同時大力加強深海復合型人才培養等。 此外,還要加大深海科考的頻率,提高深海科考水平。今年,將進一步完善海上調查業務化工作的組織模式、協調機制、成果管理模式等,計劃協調、組織開展6個航次、約650天涵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重點海區、多個領域的綜合調查工作。海洋缺氧、大洋微塑料、海洋放射性等調查工作,將與深海資源調查、深海環境調查一并成為大洋調查業務化、常規化調查內容。 “新的一年,我們滿懷期待,目標是深海探測更深、更廣、更遠。通過進行更多更優的海洋科學考察,促進深海事業迎來新的突破。”劉峰表示。 免疫療法—— 治療癌癥 造福患者 本報記者 趙永新 在國外已應用多年的免疫療法,有望在今年造福國內患者:就在去年11月、1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審中心(以下簡稱CDE)先后受理了兩個免疫療法新藥的上市申請,分別是美國百時施貴寶研發的納武單抗和信達生物(蘇州)有限公司研發的信迪單抗,主要適應證為復發/難治性霍奇金氏淋巴癌等。如果不出意外,這兩種抗癌新藥有望在2018年上市,造福患者。 免疫療法的原理為通過多種手段,調節、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治療疾病。這一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后的腫瘤新療法,在2013年被《科學》雜志選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專家介紹,我們的身體由無數細胞組成,大家和平共處,身體就可以保持健康。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就像是“警衛隊”,幫助人們抵御外敵入侵。它表面有特定的蛋白受體,在身體里到處巡邏,辨認其他細胞表面的特定蛋白,判定其是否為腫瘤細胞。但是,某些腫瘤細胞非常“狡猾”,其表面的一些蛋白像是偽裝的“面具”,讓T細胞辨認不出來,腫瘤于是得以不斷生長。 針對這個機理,免疫療法從兩個途徑來對付腫瘤。一是改造T細胞,增強“警衛隊”的能力;二是揭穿敵人的“面具”,讓“警衛隊”T細胞能正常識別出腫瘤細胞。PD—L1正是腫瘤細胞的“面具”之一。 近年來我國的腫瘤免疫藥物開發如火如荼。根據CDE公開臨床信息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國內開展的PD—(L)1試驗共有80項,其中國外藥品37項、國內藥品43項;有49項試驗進入了臨床Ⅱ期或者Ⅲ期。 國際上第一批嘗試免疫療法的晚期黑色素瘤病人中,已經有人存活了15年。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免疫療法等新技術的發展,被認為“絕癥”的癌癥有望逐漸成為可控可治的慢性病。 量子技術—— 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本報記者 吳月輝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剛剛過去的2017年里,潘建偉率領的研究團隊圓滿完成“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預先設定的全部科學實驗任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國際上率先開通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 “京滬干線”;研制出世界第一臺多光子可編程量子計算原型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首次實現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的量子計算芯片,向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超級計算機能力邁出重要一步。 對于量子技術未來的科研與應用,以潘建偉為首的我國科學家有著清晰的計劃: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將從初步實現遠程量子通信網,到實現天地一體化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在量子計算研究方面,希望能實現更多光量子比特和超導量子比特的操縱,為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解決方案,實現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有效挖掘;在量子精密測量研究方面,能夠實現新一代定位導航、激光制導、水下定位、醫學檢測等。 人工智能—— 國產芯片 天地廣闊 本報記者 谷業凱 能聽會說的語音識別、安全便捷的刷臉辦事、平穩舒適的無人駕駛、醫道精深的機器讀片……2017年被認為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也在這一年,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寒武紀1A”驚艷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多款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相繼問世,人工智能用上了“中國芯”! 可以期待的是,2018年,人工智能“中國芯”將跳動得更加有力! 如何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在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陳云霽看來,如果人工智能的芯片能夠模擬大腦的神經元和突觸,用一條指令即可完成一組神經元的處理,這種計算模式在做智能處理時,其效率將遠遠超過傳統芯片。 陳云霽認為,新的一年人工智能將繼續迎來飛速發展,而人工智能“中國芯”也將走進更廣闊的應用天地——人工智能芯片從終端邁向云端,將為服務器的在線推理業務提供強大的計算支持。智能服務機器人主控芯片的基礎研究也在扎實向前推進。而圍繞寒武紀芯片“生態圈”開發的人工智能應用更是方興未艾。終端芯片計算力的躍升,有望突破更多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下前端計算力的瓶頸,助推相關產品的性能優化,形成產學研同頻共振的良性循環。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