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農村公路破損嚴重需進行大中修 2016年8月至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國31個省份開展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執法檢查。結果顯示,40%以上農村公路存在安全隱患,“路面長期嚴重破損未修復”作為“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被重點提出。 2016年11月24日,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我國農村公路養護的高峰期已經到來,需要大中修的農村公路約為100萬公里,占總里程的1/4。部分早期建成的農村公路標準較低,又加重了農村公路養護和管理的任務。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按照《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四級公路也就是最常見的農村公路按照瀝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的不同路面區分,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8~10年。農民通常會以路面破損狀況判斷公路質量,維修不力容易引發他們的不滿情緒,集資造路等支持配合的積極性也會因此受到挫傷。 在江蘇省多地的采訪過程中,《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看到,部分地區由于難以實現全方位路政管理,縣、鄉政府甚至農民個人為防止大型貨運汽車超載、超限、超速損毀農村公路而自行設置“路障”的現象較為普遍。 但“限高”“限寬”這一無奈之舉又違背了建路初衷——使用效率大打折扣,農村公路的“運營好”有可能因此成為一句空話。 接受采訪的一些基層交通干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雖然農村公路多項數據很好看,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目前農村公路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資金不足——在“以縣為主”的投資體制下,建設資金中省級補助只占20%左右,鄉村自籌能力又十分有限,“夾心餅干”縣級財政因此不堪重負。 立法滯后——根據交通運輸部《關于印發2016年“四好農村路”建設督導調研方案的通知》《“四好農村路”督導考評辦法》等文件要求,各省份皆應出臺農村公路建設和管理的地方法規,但此項立法在一些地方至今尚未啟動。 規劃無序——交通部門力推黑色等級路面,財政部門在搞水泥路扶貧,功能定位和建設標準也不相一致,部分地方官員則對農村道路的走向和用途有著自己的主導意見。 品質不足——農村公路與高速公路相比建設標準要低很多,快速增長時期有可能出現無法保證施工質量的問題。 管理缺位——相關法律法規對各級交通運輸管理機關、鄉(鎮)政府及村民委員會在農村公路的管理養護方面有著明確的職責劃分,但囿于法規、機構、技術、經費之不足,與之相應的路政管理模式并未形成。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部分地區,地方官員談及最多的是“鎮村公交”之類“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政績”,而承擔更多、更重要使命的農村公路似乎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
相關閱讀:
- [ 01-04]抬腳踏上水泥路,出門坐上公交車——我國竭力破除農村交通“最后一公里”瓶頸
- [ 01-03]航拍江西鉛山首條彩色公路 穿行秀美鄉村
- [ 12-29]元旦假期福建省公路客運量預計將達600萬人次
- [ 12-29]世界首條光伏高速公路:能發電,能充電,能化雪
- [ 12-26]一批西部重點公路項目取得重大進展
- [ 12-26]一路一橋總關情 習近平指“路”脫貧攻堅
- [ 12-26]中國公路總里程 五年增長53.4萬公里
- [ 12-25]客流不斷下滑市場萎縮 泉州公路客運如何應對寒冬?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