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是寶貴財富,但養護資金不足矛盾凸顯 據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介紹,近年來,我國農村公路的縣、鄉級管養機構設置率分別達到99.9%和92.9%,基本實現“有路必管”;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97.5%,基本實現“有路必養”;優良中等路率達到80.7%,“養必到位”步伐正在加快。 “農村公路養護重于建設”在相當多的交通管理干部中已經形成共識,受訪者的普遍認知是“養護不好不如不建”,因為“建而不養的社會負面影響更大”。因此,各地都在建立和完善省、市、縣、鄉四級農村公路管養機構,在江蘇省,光是鄉級機構就有1109個,日常一線養護人員近3萬人。 但是距離實現規范養護,仍有較大空間。除了資金不足,基層公路管養單位許多都是臨時性機構,缺少編制,專業技術人才更難以配全,“路障”往往因此代替“路政”。 記者同時了解到,相較于對新路建設的“熱衷”,已有公路的管養投入存在著“兩頭熱、中間冷”現象,即省和縣級熱,設區市冷。以江蘇為例,除南京市將4000萬元/年的農村公路管養補助納入財政預算,其他設區市均無此項預算,一些地方甚至將新路建設的資金來源也完全寄托在省級財政補助上。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設區市和下轄或代管縣(市)之間的財政獨立。 中國的農村公路已經形成數以萬億元計的龐大資產,由于“三分建、七分養”的特征,道路管養的投入要求持續不斷。2017年2月24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相關問題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農村公路的養護工程資金需求僅“十三五”期間就超過了3000億元。 由于農村公路并不能夠像收費公路那樣產生收益回報、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因此多元化投資的格局難以形成。此外,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公路法》和《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明確的“分級負責”,即“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系的形成仍需時日。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丹陽市看到了“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監理”的農村公路管養模式,通過“打包”方式吸引了更高資質的專業機構參與公路工程,從而更好地保證施工質量,但這一模式并不能夠直接帶來“全面、正常、規范養護”所需要的足夠資金和人力。 |
相關閱讀:
- [ 01-04]抬腳踏上水泥路,出門坐上公交車——我國竭力破除農村交通“最后一公里”瓶頸
- [ 01-03]航拍江西鉛山首條彩色公路 穿行秀美鄉村
- [ 12-29]元旦假期福建省公路客運量預計將達600萬人次
- [ 12-29]世界首條光伏高速公路:能發電,能充電,能化雪
- [ 12-26]一批西部重點公路項目取得重大進展
- [ 12-26]一路一橋總關情 習近平指“路”脫貧攻堅
- [ 12-26]中國公路總里程 五年增長53.4萬公里
- [ 12-25]客流不斷下滑市場萎縮 泉州公路客運如何應對寒冬?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