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頒獎禮7日在好萊塢貝弗利山希爾頓酒店揭曉。作為歐美娛樂界最具全球化色彩的盛事之一,本屆金球獎令人意料之內地呼應當前最熱的政治話題。除了眾多明星一襲黑衣走上紅毯,響應好萊塢反性侵運動,虜獲最佳外語片獎的德國電影《憑空而來》更聚焦歐洲國家近年民心動蕩根源之一的“移民之痛”。 【觸碰敏感議題】 電影故事發生在德國城市漢堡一個土耳其裔移民聚居社區,德國女演員戴安娜·克魯格飾演的女主角原有一個平凡而幸福的家庭,一夕之間“天降橫禍”,丈夫和兒子死于炸彈襲擊,而他們被襲擊者“選中”,僅僅因為他們是土耳其裔。警方調查結論無法平息痛苦和疑問,女主角決心探尋真相并“復仇”。 電影觸及德國乃至歐洲社會幾個極具爭議的議題:移民群體、尤其穆斯林移民在歐洲國家的“融入”,極右翼主義、排外主義思潮興起,由此催生的種族仇恨犯罪現象和德國政府的處理方式。 影片去年5月在法國戛納電影節首映時就有不錯口碑,女主角克魯格收獲戛納最佳女演員獎。影片情節暗指6年前真實發生在德國的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最終證實完全出于種族仇恨的謀殺,警方最初調查重點卻一直落腳于移民背景受害者的“幫派嫌疑”。 導演法提赫·阿金登臺領獎時表示“意外”。他說,這是他“拍過的最個人化的電影”,卻在國際舞臺得到認可。阿金是在德國出生的土耳其移民后代。后臺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我是一個德國電影人,我在德國生活,在德國出生,但我的心在土耳其。” 他希望獲獎能幫助這部作品在德國“多賣點票”。截至目前,影片在德國票房表現平平,盡管移民及移民“融入”德國社會是德國當前最尖銳、最敏感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議題之一。 【移民身份認同困境】 德國聯邦統計局2017年8月數據顯示,德國有移民背景的人口達1860萬,占德國總人口的22.5%。截至2016年,在德國生活的土耳其公民大約150萬,有逐年減少趨勢,但仍是德國境內外籍人口中最大一個族群。 土耳其移民在德國的增加,始于1961年德土之間簽訂的勞動力招聘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經濟迅速擴張,本土勞動力匱乏,開始有計劃地從土耳其、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引進勞工。不少土籍勞工后來留了下來,將親屬接來團聚,有些加入了德國國籍。著名土式小吃“土耳其肉夾饃”就是第一批來德土耳其勞工移民創造的“文化遺產”。土耳其移民勞工已經傳承到第四代,但大多仍生活在較為封閉、自成一體的圈子里,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與德國本土文化格格不入。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德國多年來經濟穩定增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土耳其勞工移民承擔大部分低端制造業和服務業勞作的付出,也離不開土耳其人所創數萬家中小企業的貢獻。在政界,綠黨領袖策姆·厄茲代米爾是土耳其移民后裔。 2017年4月,土耳其總統雷杰普·埃爾多安為推行修憲公投,派官員前往德國向土籍居民“拉票”,引起德國政府不滿,德土關系降至冰點,使土耳其移民“融入”德國再次引起熱議。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德國逐步收緊移民政策,包括取消雙重國籍、外來移民必須參加德語學習等“融入”培訓、限制親屬來德團聚,上世紀90年代德國一些地區出現排外浪潮,“新納粹”團體針對土耳其移民的“仇恨犯罪”尤為多見。 像阿金一樣的德籍土耳其裔電影人常常在作品中表現土耳其移民融入德國社會的艱難。女導演亞塞明·薩姆德雷利的作品《阿爾馬尼亞》(土耳其語中對德國的稱呼音譯)曾參展2011年柏林電影節,表現的是第一代土耳其勞工移民及其后代的“身份認同”困境。導演直言,土耳其裔德國人移民后代形象非常負面。 德國足球“國腳”梅蘇特·厄齊爾2015年曾對《體育圖片報》抱怨:他不喜歡德國公眾愛給他貼“土耳其裔德國人”標簽,他的波蘭裔和突尼斯裔同行不會有同等“待遇”。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治下,政府2015年決定開放國門,接納中東北非難民,兩年多來涌入超過百萬難民。對本國人就業機會受沖擊、社會保障和公共安全負擔加重、宗教文化沖突等種種擔憂,德國民間對移民、尤其是穆斯林族群的排外情緒再度被炒熱。 本月7日,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基社盟(聯盟黨)與馬丁·舒爾茨領導的社民黨就組閣可能性開始“試驗性”談判,移民政策是焦點議題之一。鑒于當前形勢,反映德國移民與本土族群沖突的《憑空而來》能在好萊塢拿獎,在德國卻仍“不宜高調”。(沈敏)(新華社專特稿) |
相關閱讀:
- [ 01-08]“奧斯卡風向標”金球獎今頒獎 看點有哪些?
- [ 01-04]與金球獎頒獎典禮針鋒相對? 特朗普稱要頒“假新聞大王獎”
- [ 01-12]73屆金球獎頒獎 溫斯萊特斬獲電影類最佳女配
- [ 01-13]第71屆金球獎揭曉 《美國騙局》成最大贏家
- [ 11-17]英國諧星里奇-熱爾韋將繼續主持金球獎頒獎典禮
- [ 11-10]“老戲骨”摩根-弗里曼獲69屆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