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一直依賴美國的亞洲的經濟結構正迎來重大轉變期。預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對亞洲和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將超過美國,域內經濟的“中國化”將加速。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月9日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對亞洲各國來說世界最大的消費地美國長期占據著第一大出口對象國的位置。然而,東盟對中國的出口額在2010年超過了對美國的出口額,2016年對華出口額達1430億美元,比對美國出口額高出9%。 報道稱,日本方面,2017年(截至11月)的對華出口額為13.38萬億日元(約合1185億美元),超過了此前峰值的2014年,刷新了歷史新高。 對華貿易的這種勢頭持續下去的話,中美在亞洲的影響力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員田原健吾使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投入產出表推算顯示,“到2030年中國對東南亞和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將增至2015年的1.8倍,比美國高出四成”。 根據田原健吾的推算,對于東盟來說,到2030年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的經濟波及效果為33億美元,比2015年翻了一倍。2030年美國對東盟的經濟波及效果僅約為中國三分之二的19億美元。 報道稱,對日本來說,2015年中國的經濟波及效果已經超過美國。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經濟波及效果為28億美元,而美國為27億美元。2030年,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對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為46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六成,對東盟五國和日本的波及效果是美國(56億美元)的1.4倍。從經濟波及效果和名義GDP的比重來看,日本2015年為0.064%,到2030年將提高至0.096%。2030年中國對東盟五國的經濟波及效果是名義GDP的0.074%. 報道稱,從全球范圍來看,到2030年美國的經濟波及效果為529億美元,比中國高出兩成。不過在地理位置較近的亞洲,中國的影響力將超越美國。“美國打了個噴嚏,亞洲就得了肺炎”,這種美國獨大的時代正在漸漸成為過去。 報道認為,由于不斷涌現的中國化的浪潮,亞洲將獲得益處,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對區域內產生的影響也將隨之擴大。 |
相關閱讀:
- [ 08-24]亞洲經濟增長仍然充滿活力 增長幅度高于其他地區
- [ 05-20]丈母娘剛需或成亞洲經濟新引擎 拉動中韓大宗消費
- [ 12-19]亞行稱油價下跌利于亞洲經濟增長 系難得機遇
- [ 01-20]日印擬共同推進“亞洲經濟走廊”對抗中國
- [ 12-30]日媒稱亞洲經濟今后或面臨“靖國神社風險”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