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互聯網八大猜想 時光的腳步邁進2018,人民日報《新媒體》版第八次為讀者呈上“互聯網八大猜想”。過去7年,在海洋般寬廣的互聯網世界中,我們遨游其間,捕捉動向、分析變化、研判趨勢……透過媒體視角,為這個日新月異的領域把脈問診、建言獻策,以期激發更多活力、釋放更多潛力,促進行業規范、推動良性發展。 5G時代加速來臨,人工智能嵌入日常生活,政務新媒邁向“社群化”,知識付費迎產業爆發期,自媒體行業洗牌在即,“直播+”開啟行業下半場,網聯登場規范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慈善進入監管元年。2017年,這些曾經的猜想,在發展中被一一印證,在網絡中、生活里次第綻放。“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網絡的一片晴空,需要所有身處其中者共同去擦亮。 改變與創新、開拓與深耕、發展與規范,是互聯網不變的主題。走進2018,我們寫下新問號:新聞還有怎樣的新玩法,“冰火兩重天”的共享行業何去何從;我們涌起新期待:人工智能還將帶來哪些驚喜,百姓如何享受大數據紅利,個人隱私怎樣得到根本保護;我們期待新回應:網上政務服務何處發力,自媒體怎樣回歸內容為本,互聯網又將為生活增添什么樣的便利。 憧憬與嘗試,挑戰與創新,改變無處不在隨時發生,唯一不變的是——答案總是比猜想更為精彩。 ——編 者 猜想1 大數據紅利普惠生活 過去一年,大數據成為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腦”:通過實時監測交通流量,及時發現堵情,優化信號燈配時方案,交通管理更加高效;家庭收入狀況統一入庫,一鍵查找核對便可識別騙保情況,扶貧救助更加準確;為路燈、井蓋加裝物聯設備,全面掌握城市公共設施狀態,發現異常立即排查,市政管理更加精細。 隨著各地成立的大數據管理機構和創新應用中心陸續投入應用,來自電信、交通、商業等領域的大數據資源將獲得更完備的管理保障和更活躍的創新刺激。 2018年,大數據將進一步從城市管理的“高級參謀”化身惠及日常生活的“貼心管家”。集納個人醫療信息匯編電子健康檔案,隨用隨取便于異地會診;把公共服務網點位置搬上數據“活地圖”,按圖索驥即可便捷到達;通過分析學生學習過程數據并靈活調整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將更加精準;用戶瀏覽習慣的數據化,則將繼續提升社交網絡、新聞推送、廣告營銷的個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未來,如何在收集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和使用數據、如何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將成為大數據應用于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隨著未來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一展身手”,公共服務進一步提升聰明度,便民應用進一步提高貼近性,將令普通人享受到更多數據紅利。本報記者錢一彬 左怡兵 猜想2 新玩法攪熱媒體融合 建軍9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客戶端出品的《穿越時光,這是我保家衛國的樣子》刷爆朋友圈,上線10天瀏覽量即突破10億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前夕,新華社推出微視頻《大道之行》,整合圖片、視頻、3D動漫等元素帶來視聽盛宴;十九大期間,光明日報創意H5產品《黨代表通道群英譜》,利用手機交互技術,讓全民參與感變得更強。 2017年,各大主流媒體加快在互聯網領域開疆拓土,運用“十八般兵器”,創作出一大批傳播廣、口碑佳、效果好的現象級融媒體產品,拓展了傳播陣地,提升了輿論引導能力。媒體融合發展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成績單亮眼,驚喜不斷。 2018年,新聞還會有怎樣的新玩法,讓人期待多多。無人機航拍、VR/AR、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入,將繼續更新新聞產品的表現形態;大數據手段的合理應用會產生精準的用戶畫像,新聞信息的生產、分發將更加智能;融媒體產品的交互性越來越強,新聞將不再只是單純提供資訊,更會在特定的場景下被逐漸賦予新的功能。 新聞新花樣層出,媒體新玩法頻現,但用戶對優質新聞內容的需求從來沒有改變。未來,只有那些有事實、有溫度、有價值、有品質的優質新聞產品,才能貼近公眾、走進人心,占據傳播的制高點。本報記者董絲雨 趙丹彤 猜想3 智能產品串起智聯網 過去一年,國內外科技企業紛紛在人工智能領域謀篇布局,投資融資、強強聯手、發布新品,動作不斷。 2017年,接連出臺的政策為人工智能開啟“黃金窗口期”。3月,人工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7月,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和戰略目標;11月,科技部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推進辦公室,公布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12月,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涉及17個產品或領域的4項重要發展目標。 2018年,隨著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的深入,智能音箱、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黑科技”產品將嶄露頭角,并以更自然、更實用的方式融入生活。不僅如此,隨著5G、物聯網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場景下的智能產品將串聯成“智聯網”,產生“1+1>2”的效果。比如,智能音箱除了可以播放新聞和音樂,還能成為智能家居“指揮部”,用戶只用對智能音箱發號施令,不用伸手、不出房間,就能遙控位于家中各處的窗簾、電燈、空調或熱水器。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從物聯網到智聯網,人工智能在飛速發展的道路上,不可忽視安全問題。人工智能產品應像一位披著隱身衣的可靠助手,帶來無處不在的便利,卻決不能在隱身衣的庇護下肆意妄為,危害個人信息安全、生命財產安全和整個網絡的安全。本報記者許 晴 宋 宇 猜想4 網上政務精打服務牌 從“最多跑一次”到“不見面審批”,過去一年各地各部門網上政務建設明顯提速。隨著“互聯網+政務服務”持續推進,打通信息壁壘、精耕服務品質將成為新一年網上政務建設的關鍵詞。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針對全國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的檢查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8月底,29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成一體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其中16個平臺實現了省、市、縣三級全覆蓋。不僅令群眾辦事少跑腿,還“嘗鮮”刷臉認證、語音識別等炫酷技術應用,大大優化辦事體驗。 然而,平臺缺乏統一、事項有待同步、管理缺乏規范、安全亟待保障等問題,仍然導致一些政務服務平臺和政務網站屢遭用戶吐槽。要想服務不打折,破題關鍵在于打通信息壁壘、消除數據孤島。國辦印發《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排出時間表,要求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于2018年6月底前基本具備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支撐服務能力。 數據多跑路、辦事少跑腿,更通暢的信息共享意味著更優質的服務體驗。未來,同地通辦、異地可辦,群眾辦事將不必糾結空間距離;部門協作、一號受理,跨部門申請將告別“水土不服”的尷尬。更全面的辦事類別、更明確的辦事流程、更智能的咨詢答疑,期待2018年網上政務能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收獲公眾更多的好口碑。本報記者錢一彬 左怡兵 |
相關閱讀:
- [ 01-10]互聯網時代出版業新趨勢:新知識觀或成新驅動力
- [ 01-09]閩侯根雕:“互聯網 ”雕出產業發展
- [ 01-09]多家互聯網企業否認侵犯隱私 為何和用戶感知差異大?
- [ 01-06]中央軍委印發《軍隊互聯網媒體管理規定》
- [ 01-05]國際互聯網+生活科技博覽會在廈門舉辦
- [ 01-03]“互聯網+宗教事務”福州論壇舉行
- [ 12-28]2017“互聯網 宗教事務”福州論壇在榕開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