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5 共享行業專注硬需求 2017年,依托有關政策支持進入全面爆發期的共享經濟,遭遇“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創業項目多點開花,成績不少。共享單車、共享旅館、共享辦公室等項目,不只在國內發展順利,還在海外“攻城略地”。另一方面,行業洗牌期提前到來。共享充電寶熱潮興起半年就有多家公司退出,數月間酷騎單車等6家單車企業“陣亡”,共享雨傘、共享馬扎、共享籃球等概念型項目更是迅速匿跡。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已有26家投身共享經濟的企業倒閉或終止服務。 《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預測,到2020年,分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有望超過1億人,分享經濟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真正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的共享模式,將得到更多穩健發展的機會。 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預計將趨于理性,去年涌現的一些較好的發展模式,或將進入收獲期。 住房領域,共享住宅在深圳興起,通過提供在線短租服務,盤活大量閑置房產資源;制造業領域,國家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推出“行業共享工業云”,提供企業云信息化系統解決方案;醫療領域,北京地區30家試點醫院啟動電子病歷共享調閱工作……共享市場方興未艾,將迎來更多機遇。本報記者吳 姍 王 洲 猜想6 “掌”上新生活更加便捷 一鍵下單生鮮上門,足不出戶享全球好貨,手機支付讓錢包閑置在家,共享單車化解“最后一公里”……過去一年,衣食用行盡在“掌”中,生活更加舒適、方便。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四十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5.14億;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5.02億,4.63億網民在線下消費時使用手機進行支付;網約專車或快車用戶規模達2.17億,一些共享單車品牌已涉足海外市場……移動在線生活已深刻改變了商業生態和全民消費習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18年,各種新技術、新應用將加速從創新構想向商業應用邁進,人們將擁抱更便捷的新生活。 導航時,行車路線選擇將更智能更暢通;網購中,個性化推薦將更準確地“猜”出你的需求;想去旅游,將會得到一份量身定做的攻略;在線學習,可以享受私人定制的學習計劃;智能家居、在線醫療等,也將加速發展,解決更多生活痛點。 盡享“萬物互聯”紅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背后隱藏的風險,一些新技術應用在呈現多彩互聯生活的同時,也將在新的一年繼續完善,為民眾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的在線新生活。本報記者董絲雨 趙丹彤 猜想7 自媒體回歸內容為本 抄襲黨、標題黨、低俗黨,這些自媒體賬號人人喊打,卻一度賺得盆滿缽滿。2017年,他們的日子沒那么好過了。 2017年5月起,網信辦發布一系列管理規定,包括《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管理實施細則》《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旨在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維護網民利益與網絡安全。 2017年11月,自稱“高空極限運動第一人”的主播吳某在直播時墜亡,引發公眾對平臺規則缺位、野蠻生長的反思與討論;12月底,今日頭條、鳳凰新聞多個頻道暫停更新,清理整改客戶端內存在的違法違規信息。 新一年中,自媒體將加速“去粗取精”的進程,回歸“內容為本”。無論形式是圖文、短視頻、直播還是問答,無論內容是社會、娛樂、游戲還是科技,無論免費還是付費,制作精良的優質、垂直內容將得到平臺扶植和粉絲追捧。原創乏力、粗制濫造的賬號將成為淘汰對象,一味博人眼球的低俗、獵奇、驚悚內容將遭到“淘汰”。 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平臺開始使用算法推薦技術分發內容,一方面能精準滿足用戶需求,另一方面卻可能造成閉塞的“信息繭房”。讓內容大餐既符合胃口又均衡營養,新一年中,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值得思考。本報記者許 晴 鄺西曦 猜想8 個人信息升級保護傘 部分公民數據被惡意采集、加工及非法使用;部分政府和高校網站過度公開公民個人信息;無人機、智能攝像頭等科技產品,成為偷窺公民隱私的“幫兇”……2017年,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依然嚴峻。 去年,國家層面的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持續推進: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6月,《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專章、較大篇幅地設置了網絡信息安全的基本法律制度;7—9月,中央網信辦等四部委首次聯合測評并發布10款互聯網產品和服務隱私條款評審結果;10月,由中央網信辦印發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壓實信息發布和運營安全管理責任。 有專家指出,2017年稱得上中國網絡空間治理和個人信息保護發展史上的突破年,2018年或將進入個人信息保護的法治深化年。 電子商務法草案稿結束二審,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已納入其中;《網絡安全法》配套制度正在制定,對敏感個人信息及其收集與使用行為的規范將更加明確具體;多位人大代表建議2018年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進程,并對部門職責進一步予以明確…… 技術革新不斷演變出新挑戰。新的一年,個人信息保護仍任重道遠,期待有關法律規定加速落地,讓個人信息“保護網”不斷升級、更加有力。本報記者吳 姍 王 洲 |
相關閱讀:
- [ 01-10]互聯網時代出版業新趨勢:新知識觀或成新驅動力
- [ 01-09]閩侯根雕:“互聯網 ”雕出產業發展
- [ 01-09]多家互聯網企業否認侵犯隱私 為何和用戶感知差異大?
- [ 01-06]中央軍委印發《軍隊互聯網媒體管理規定》
- [ 01-05]國際互聯網+生活科技博覽會在廈門舉辦
- [ 01-03]“互聯網+宗教事務”福州論壇舉行
- [ 12-28]2017“互聯網 宗教事務”福州論壇在榕開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