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6日電 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四部門就新修訂《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召開發布會并答記者問。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長羅永強稱,近年來,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一直是社會火災防控的重點和難點,部分事故造成了慘重人員傷亡,教訓十分深刻。 資料圖:民眾騎電動車出行。譚凱興 攝 會上,有記者問到,近年來經常會有電動自行車引發的火災事故的新聞報道,我想了解一下就是這個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多發,跟電動自行車標準防火性能的要求是否有直接的關系。 羅永強回應稱,近年來,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一直是社會火災防控的重點和難點,部分事故造成了慘重人員傷亡,教訓十分深刻,較為典型的事故案例有:1)2017年12月13日,北京朝陽區十八里店鄉白墻子村一村民自建房火災,造成5人死亡、9人受傷;2)2017年9月25日,浙江省臺州市玉環市玉城街道一出租屋火災,造成11人死亡、2人受傷;3)2016年8月29日,深圳市寶安區一住宅樓火災,造成7人死亡、4人受傷;4)2011年4月25日北京市大興區舊宮鎮一民房發生火災,造成18人死亡,24人受傷。上述火災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電動自行車在停放充電過程中發生電氣故障而引發。 羅永強指出,電動自行車火災之所以造成慘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電動自行車本身電氣線路、充電器、蓄電池等零部件設計不合理、質量不合格、安裝不規范、使用不當等因素,在停放充電過程中就容易發生短路、過載等電氣故障從而引發火災。二是生產電動自行車所采用的塑料、聚氨酯泡沫、橡膠等非金屬材料一旦被引燃起火,就會很快發展成猛烈燃燒并且產生大量高溫有毒煙氣,極易造成人員窒息中毒。三是我國城鄉居民習慣將電動自行車停放在室內充電,有的甚至停放在建筑首層門廳、樓梯間、共用走道等公共區域,一旦起火燃燒,產生的火焰和高溫有毒煙氣在很短時間內就可將與其連同的空間通道蔓延充實,導致人員疏散逃生困難,從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羅永強表示,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電動自行車在火災中既是“引火源”也是“燃燒物”,而現行的電動自行車產品標準對電動自行車的電氣安全性能以及非金屬材料零部件的防火阻燃性能均未做強制性要求,是造成電動自行車防火安全性能低下、火災事故多發的重要原因。因此,通過對電動自行車產品標準進行修訂完善,提高電動自行車的防火安全性能等級,是十分必要的。 另有記者問到,剛剛介紹的電動自行車引起火災的一些案例和原因,我想請問一下羅局結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國家標準的制定和發布,對預防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還有哪些建議? 羅永強稱,《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國家標準,雖然從產品本身提高了消防安全條件,但并不能完全避免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而且到符合新標準的產品完全取代現有產品也需要有一個過渡期,預防電動自行車火災是一個長期任務,仍然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建議消費者購買使用符合新標準要求、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電動自行車產品,避免不正確的停放和充電行為。不要在建筑內的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等公共區域停放電動車或者為電動車充電,包括將蓄電池拆卸后充電;不要在個人住房內停放電動車或為電動車充電,確有需要的,應當落實隔離、監護等火災防范措施;不要使用不配套的充電器充電,充電時應遠離可燃物,充電時間不宜過長。 二是住宅小區和樓院的物業服務企業、主管單位或者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落實電動自行車停放和充電的管理責任,定期組織檢查,對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行為及時進行制止并組織清理;對拒不清理的,要向公安機關報告。有條件的住宅小區和樓院,應當設置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及充電場所。 三是希望新聞媒體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火災防范常識宣傳和典型火災案例警示教育,引導群眾增強消防安全意識,按要求停放電動自行車和為電動自行車充電;一旦遇到電動自行車火災要選擇正確的逃生路線和方法,不要盲目處置。 四是希望公民關注公共消防安全,積極發現身邊的電動自行車火災隱患和消防安全違法行為,并及時撥打“96119”舉報電話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向公安機關舉報。公安機關將依法予以嚴肅查處。 |
相關閱讀:
- [ 01-11]2018平潭國際自行車賽將于6月7日開賽
- [ 01-10]出行新選擇 日本可攜帶自行車的專用列車上路啦
- [ 12-27]外賣小哥的天黑黑 紐約將“封殺”電動自行車
- [ 12-27]外賣小哥的天黑黑 紐約將“封殺”電動自行車
- [ 12-26]共享單車“圍城”的時代 自行車運動能給你帶來什么
- [ 12-22]“2017中國體育賽事價值百強榜”發布 “環福州”自行車賽上榜
- [ 12-18]共享電動自行車是機動車 出事故后租車公司擔責
- [ 12-16]全國體育賽事百強榜出爐 環福州·永泰自行車賽榜上有名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