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 題:看看高校思政課的全新“打開方式”——全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綜述 新華社記者胡浩 “邊演邊講”“用視頻講”“請學生講”……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一年多來,教育部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活動,發揮思政課教師主導作用,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引導大學生深度參與思政課教學,使思政課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變得“有意思”“都愛聽”“真相信”。 從“作業”到“作品”:用藝術表達理想信念 繪畫、雕塑、剪紙、刺繡、染織,在“赤子初心”——全國高校思政課學生藝術作品展上,400余件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共同表達著來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題。 這些作品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既有表現我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的題材,也有表現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內容;既有體現理想信念的宏大敘事,也有身邊小事小景和道德情懷;既立足中國大地,又放眼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通過思政學習與藝術興趣的結合,我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有了更強烈的認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胡蘊曦說,在創作《列寧在十月》這幅畫作之前,自己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為課程插上藝術的翅膀,讓思想引發激情的共鳴。 在上海戲劇學院,院黨委書記樓巍從現代舞蹈詩《紅》的構思與創作談起,讓學生在舞蹈、朗誦等鮮活的藝術形式中體會濃濃的愛國情懷。 在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開創性地采用了“邊講邊演”的方式,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曲曲激昂澎湃的樂曲,一席席直抵人心的講演,同學們熱血沸騰,直呼“這樣的思政課我們不想下課”。 拍“微電影”講“身邊事”:用視頻展示深入思考 當中南大學的老師吳爭春讓同學們以拍攝微電影的方式結合中國近現代史深入思考時,大家興奮了,決定以青年毛澤東為主題進行創作。很快,一個包括了導演、攝影、演員、剪輯、配音的學生劇組正式成立。 這支團隊用心創作、精心拍攝,輾轉長沙數十處場地取景,最終在“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微電影展示活動中脫穎而出。 結合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喜歡短視頻、微表達的特點,教育部委托武漢大學開展了“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全國各地156所高校共報送191部微電影作品。 西南林業大學同學拍攝的《我心中的思政課》,講述了經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男主角“小白”從孤僻膽怯變成自信陽光的過程;漢江師范學院學生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公開的秘密》,再現了貧困生齊亮遭遇家庭變故后,在老師的幫助下,走出陰霾,重燃斗志,成為漢江師范學院的“知行之星”的故事。 “我們的思政課教學方式一直在創新之中,學科考察方式緊跟時代發展,由原先的單一化、紙質化、師主化逐漸趨向于多樣化、媒體化和師從化。”吳爭春說,一系列教學改革方案,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也對今后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變“聽課”為“講課”:用換位促進教學相長 讓學生自己做教學設計,讓學生自己開講授課——這樣的換位體驗,不僅能讓學生們進一步深化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識,更有助于教學相長,增強思政課的活力。 在教育部委托南開大學舉辦的“踐行核心價值觀·凝聚最美中國夢”——全國高校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活動中,各地各高校推薦了97堂優秀公開課,并進行集中展示。 “我們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用史實發言,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福建師范大學《不能忘卻的背影——確立“十四年抗戰”概念的意義》公開課的講授團隊查閱了20世紀30年代大量的歷史史料和檔案,扎實論證了十四年抗戰的歷史進程。 “我們其實并不缺少感動人的故事,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講好紅色的記憶,講好革命故事,用故事來打動人,讓更多的青年大學生了解我們的故事,由衷的從內心里生發一種自信,而不是外在強加的自信。”南開大學大二學生何昭宇等同學共同創作的《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通過講述長征路上半條棉被、瑞金十七棵松、沂蒙好軍嫂等三個紅色故事,激發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濃厚興趣。 打破圍墻限制,思政課走出教室,與實踐結合、與生活結合;打破思維限制,思政課實了、活了,課程育人取得有效突破。 教育部調研報告顯示,91.8%的學生表示喜歡或比較喜歡思政課教師,91.3%的學生表示在思政課上很有收獲或比較有收獲。大學生加深了對思政課的認識,增進了對思政課的感情,明確了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充滿信心。 |
相關閱讀:
- [ 01-16]看看高校思政課的全新“打開方式”——全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綜述
- [ 01-16]閩南師大2個項目分別入選第二批省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示范項目和2017年省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
- [ 01-16]四川一高校期末考題:看照片正確書寫老師名字(圖)
- [ 01-16]高校性騷擾,別再捂蓋子了
- [ 01-15]《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辦法》印發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