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種玉米”很難和“搞科研”劃上等號。但是80后川妹子盧艷麗卻用自己的堅持告訴我們:科研既可以非常“高大上”,也可以非常“接地氣”。
盧艷麗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研究員 央視網消息:在很多人眼里,“種玉米”很難和“搞科研”劃上等號。但是80后川妹子盧艷麗卻用自己的堅持告訴我們:科研既可以非常“高大上”,也可以非常“接地氣”。 作為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盧艷麗在玉米抗逆基因資源發掘與分子育種領域一干就是10多年,她發掘的這些抗逆基因有把玉米“點石成金”的魔力。 玉米是人類最為關鍵的農作物之一,它不僅是基本食物來源,從面包到軟飲、從鞋油到牙膏,眾多生活必需品的加工也都離不開玉米。近年來,利用玉米制取燃料乙醇,更成為了新能源開發的一大趨勢。“如今人類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種植面積和單位產量,以滿足全世界對食物、飼料、能源及工業原料不斷增長的需求。”而這也正是盧艷麗的科研使命。 北方玉米“膀大腰圓”,能否“北玉南種”?很遺憾,正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玉米品種的選育也必須因地制宜。四川所處的西南地區是我國玉米第三大產區,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15%,但是單產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