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一舉扭轉了近幾年經濟增長持續下行的趨勢。而經濟增長質量的有效提升,為未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十九大報告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時代,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報告在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明確提及“質量第一”和“質量強國”。很顯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努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已成為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必須牢牢把握的一個基本發展理念。我們從一系列的經濟數據中,可以看到在質量提升方面出現的諸多可喜變化。 首先,經濟發展方式由投資拉動進一步向消費拉動轉換。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典型的投資驅動型發展方式。投資驅動雖然能夠拉動經濟更快地增長,但也很容易導致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而且會抑制消費水平的提高,影響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的改善。近五年來,這種局面已經得到有效改善。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的年平均貢獻率為56.2%,資本形成總額的年平均貢獻率為43.8%,其中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這就表明,消費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是提升消費的重要因素。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跑贏GDP增速0.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這已經是連續第八年出現了縮小的趨勢。 其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2012-2017年期間,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與2012年相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下降1.5和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其中在201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7.9%、40.5%和51.6%,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了明顯提升,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 再次,企業效益繼續改善。近些年來,由于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產能利用率下降,導致部分企業經營困難。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降成本、去產能有了較好的效果。企業的成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產能利用率也有了較大的提高。2017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提升到77.0%,創五年新高。商品房庫存水平持續下降,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上年末減少10616萬平方米。工業企業杠桿率不斷降低,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企業成本繼續下降,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26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8元。 最后,創新創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就是要從過去的以要素投入為主轉變為以創新拉動為主,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幾年來,這種轉變的趨勢正在形成。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4%,分別高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4.4和6.8個百分點。科技進步的貢獻率接近60%,已經大大超過了勞動力和其他物質資本投入的貢獻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已經形成,2017年全國新登記企業607.4萬戶,比上年增長9.9%,日均新登記企業1.66萬戶。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邁向“質量中國”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困難。比如經濟增長復蘇的基礎仍不穩定,去產能、降成本、調結構任務依然繁重,綠色發展理念有待提高,對外貿易形勢趨于嚴峻,等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剛剛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中國來說,必須堅持經濟數量和經濟質量的共同發展和提升。沒有數量的擴張,質量提升就缺乏基礎;而沒有質量的提升,單純數量的擴張就沒有意義。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只有緊緊圍繞著質量提升這個中心環節,“質量中國”的戰略目標才能順利實現。(未來網特約評論員 李長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相關閱讀:
- [ 01-21]【經濟實說·大家談】GDP總量突破80萬億元釋放多重信號
- [ 01-21]6.9%,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重要標志
- [ 01-21]2017中國經濟,好成績是干出來的
- [ 01-21]中國經濟顏值高、氣質好、活力足
- [ 01-20]中國經濟穩步前行為全球復蘇增添動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