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不生育、不消費……這種無欲無求的狀態,用時下流行的“佛系”形容似乎再貼切不過了。而這一戲謔之詞,在日本已成為令人擔憂的現實——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公布的一組數據發出警告:日本已深陷低欲望社會。 日本厚生勞動省2017年12月22日公布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估算值顯示,去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僅為94.1萬人,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同時,去年新婚情侶數為60.7萬對,也創戰后新低。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出版過一本《低欲望社會》,他在這本書中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 一次“全面淪陷” 在大前研一眼中,“低欲望社會”指: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喪失物欲和成功欲,對于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的估算數據,日本少子化現象已日趨嚴重,人口正在加速減少。此外,日本的“不婚族”也呈上升趨勢。 日本厚生勞動省下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去年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50歲仍未結婚的人口比例在日本男性中約為23.4%,在女性中約為14.1%,刷新比例最高紀錄。 這份調查報告把這項比例定義為“終生未婚率”。這意味著,日本男性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女性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終生未婚。 不婚也就意味著不用買房。日本傳統的“買房安家”觀念正在被年輕人拋棄,選擇租房生活的人越來越多。 日本內閣府2015年發布的《住宅生活相關民意調查》顯示,61.5%的被訪者說“想要買房”,13.4%的被訪者稱“總體上來說想要買房”,共占總人數74.9%。這意味著約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認為不買房也無所謂。這一比例在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中更高。 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甚至不出門,近來收視率較高的日劇《東京白日夢女》《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和《不求上進的玉子》中的人物多少折射出當今日本年輕人的面貌——可以說,日本社會在這一風潮中已“全面淪陷”了。 不想擔責、崇尚“極簡”所致 那么,日本人為何如此“低欲望”?一方面,部分日本女性認為,結婚就要犧牲自己的工作追求,特別是生子后,不得不為家庭而放棄事業。日本女性結婚后就被期待退出勞動力市場,轉而去承擔家庭內部的角色。調查顯示,許多不愿結婚生子的日本人享受單身生活輕松自在,不愿背負“婚姻包袱”。研究者稱,在傳統的日本家庭里,結婚、生子、撫養孩子、贍養父母是被捆綁在一起的。對已婚人士、特別是女性來說,婚姻是很多事情被打包在一起的,甚至是個包袱。 另一方面,由于日本經濟常年低迷,好的就業機會減少,男人結婚后很難像過去一樣獨立完成養家糊口的重任,這就使“家庭主婦”身份的吸引力逐漸下降。鑒于此,經濟獨立甚至寬裕的女性更不愿辭職結婚。 日本研究單身問題的社會學家荒川和久就曾指出,到2035年,約一半日本人會是單身,日本將進入“超單身社會”。 荒川分析道,低收入的男性和高收入的女性未婚率會比較高。“低收入的男性自不必說,高收入的女性經濟能夠獨立,覺得沒有結婚的必要。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體系正在漸漸瓦解。” 此外,“極簡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也引導日本人降低了物欲。去除消費主義干擾、回歸本質的思潮盛行。日本很多年輕人逐步接受了“不攀比、將有限的收入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別人眼光里”的生活原則。 低欲望令社會陷入巨大危機 從社會經濟發展層面而言,低欲望社會難以稱得上是一種健康現象。它甚至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沖擊整個產業鏈條,令社會陷入巨大危機。 舉例來說,在這一社會氛圍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現象可能會愈演愈烈,加劇日本勞動力不足和消費萎靡問題。 “不婚族”的增加會導致家庭消費的減少,不愿生子同樣會使嬰幼兒產品沒有市場。從長遠看,不愿生子還意味著人口減少趨勢難以得到緩解,潛在的勞動力和消費層也就會減少。 不僅如此,除去“不婚族”的年輕人,其他的年輕人也都習慣了“簡樸”生活,這些都會給日本的經濟消費帶來打擊,例如很少有年輕人考慮買房、買車,長此以往,日本的房地產業、汽車行業和家電產業等將會面臨巨大危機。 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日本政府正出臺各種政策鼓勵生育和鼓勵更多女性進入職場。日本政府甚至還在考慮向高收入單身人士收取“單身稅”,以調節這一群體和有孩子需要撫養群體的實際收入差距,促進稅收公平。 不過,正如低欲望社會并非短期內形成那樣,扭轉這一現狀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遠離“佛系”,日本仍然任重道遠。 |
相關閱讀:
- [ 01-04]佛教游,中國給印度上了一課
- [ 01-03]丹佛槍擊案襲警兇手系退役軍人 曾駐伊拉克
- [ 12-11]美國調查人員說將公布佛州墜機事故調查報告
- [ 12-25]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小型飛機墜毀致多人喪生
- [ 01-01]美國丹佛市郊區發生槍擊事件一死多傷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