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新氣質
2018-01-29 13:09:1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虹虹 趙舒文 |
分享到:
|
國際投資機構高度評價2017年中國經濟數據 海外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新氣質 各大機構在積極評論中國經濟增長韌性的同時,對于中國經濟的新氣質和未來發展趨勢予以高度評價。隨著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走強,預計中國政府將加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設定的相關經濟改革計劃,投資者未來可以密切關注今年兩會公布的政策細節 日前,中國公布的2017年經濟數據,引發了海外投資者的密切關注。各大機構在積極評論中國經濟增長韌性的同時,對于中國經濟的新氣質和未來發展趨勢予以高度評價。 渣打銀行全球研究部發布報告表示,在歷經6年多的持續增速放緩之后,2017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再加速。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中三分之二來自消費,消費也已經取代投資成為中國經濟的最主要動力。鑒于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居民收入增速不斷提升和消費信心空前高漲,2018年居民消費仍將強勢增長,保持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地位。 渣打認為,中國政府的經濟再平衡政策框架已經開始深度影響企業的投資行為模式。2017年四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制造業投資方面曙光顯現,投資加速明顯。鑒于近期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強勢反彈和產能利用率不斷提升,預計2018年制造業企業投資還將進一步加速。渣打強調,受到政府社會開支和居民消費的刺激,中國企業在醫療、教育、文化產業等新興領域的投資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國際經濟分析機構福克斯經濟研究公司表示,此前投資者擔憂在2017年四季度環保和產能壓縮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可能出現大規模下滑。然而,四季度中國經濟數據在上述挑戰下仍然保持了與三季度一致的增速,再次展示了韌性。隨著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走強,預計中國政府將加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設定的相關經濟改革計劃,投資者未來可以密切關注今年兩會公布的政策細節。 荷蘭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阿爾揚·戴克胡伊岑在研究報告中表示,2017年中國經濟超預期,得到了國內需求和海外市場的支撐,但各方不應忽視中國經濟新動能的發展,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和創新企業的發展。 英國施羅德資產管理公司新興市場經濟學家克萊格·伯塔姆在分析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構成時表示,2017年零售業銷售額增速高達10.2%,這意味著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此外,2017年中國出口也迎來了快速增長,一改2016年的縮水態勢,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又一動力。鑒于2018年外部經濟環境回暖,出口部門仍將為中國經濟提供支持。 此外,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管控政策的積極效果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克萊格·伯塔姆表示,雖然2017年中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并沒有下降,但是增速顯著下降,信貸增速相比2016年也得到了明顯控制。 基于2017年全年中國經濟表現,各大機構在最新展望中紛紛表示了對2018年中國經濟的樂觀信心。 福克斯經濟在綜合分析全球48家知名金融機構有關中國經濟的預測后認為,相比一個月、兩個月和三個月前,當前投資者對于中國經濟2018年增速的基準預測普遍上調,各方的共識為6.5%,比此前的6.4%有所上升。福克斯經濟在報告中強調,雖然2018年經濟預測增速相比2017年有所放緩,但這主要是政府經濟再平衡戰略的政策規劃,并非經濟內生動力不足。 斯特拉頓街首席投資官安迪·希曼表示,在當前決策層追求高質量增長的背景下,2018年中國經濟的重點將是去杠桿和金融風險管控。但是,考慮到當前促進經濟新動力的發展,預計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穩定在6.7%左右。 阿爾揚·戴克胡伊岑強調了對中國政府經濟管理能力的信心。他表示,2018年中國經濟還將持續再平衡進程,政府還需要維持經濟適當增長和結構調整之間的微妙平衡。雖然這是一項困難的工作,但是有信心認為中國政府將在2018年再次展示出維持上述平衡的能力。 針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8年重點加強金融風險防范的部署,日前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發布報告認為,2018年中國國有企業杠桿問題將有所改善。 在報告中,穆迪預測53家受評中國國有企業中大部分杠桿率將在2018年繼續逐步下降。杠桿水平的改善源自國企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持續增長以及債務增速放緩。與2016年相比,約三分之二的國企2018年的債務/EBITDA比率將有所下降。 穆迪強調,中國政府改革措施為杠桿水平的持續下降奠定了基礎。中國政府不斷推進旨在提高經營效率并增強企業盈利能力的國企改革,同時加速推進旨在削減企業杠桿水平和成本、去除某些行業過剩產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兩項改革有望令EBITDA實現增長,同時抑制債務增長。在中國政府推動下,國企在成本節約、資本支出削減等措施以及執行更為穩健的財務政策方面進展顯著。因此,即使部分以大宗商品為主營業務的國企面臨價格波動的挑戰,但內部優化讓他們在2018年有底氣持續推進去杠桿。(記者蔣華棟) |
相關閱讀:
- [ 01-26]讀懂中國經濟的“含金量”
- [ 01-24]德媒:中國經濟?大家就別太擔心了!
- [ 01-23]中國經濟“新”意越來越濃
- [ 01-23][聚焦2017中國經濟年報]經濟日報評論:穩不忘憂 好中知難
- [ 01-23][讀懂2017中國經濟年度成績單]看活力:創新驅動跑出加速度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