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改善”成為2017年全國空氣質量的關鍵詞。尤其是最近這個冬天,中國各地越來越常見的藍天白云讓德國《商報》等外媒不禁感嘆,這是一個不管評價多高都不過分的突破——北京首次證明了環保比經濟高速增長更重要。 藍天白云常見 “異常良好?!痹谧罱囊黄獔蟮乐?,新加坡《聯合早報》這樣形容自2017年底入冬以來的北京天氣。該報發現,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尤其是入冬以后,一些北京市民不再像過去那樣,一看到藍天白云,就忍不住拍照曬在朋友圈,因為“感覺這幾個月,幾乎天天都是藍天,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了”。 2013年,中國政府出臺被外界稱為史上最嚴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要求在2017年底之前,全國地級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也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根據北京市環保局2018年發布的最新數據,北京順利“達標”。 對此,《聯合早報》感嘆,北京這個冬天的藍天,遲至2017年初都是無法想象的。就在2017年元旦期間,北京還曾被“霧霾鎖城”,創下持續空氣重度污染及連續預警總時長最長的歷史紀錄,而如今,實時播報空氣質量的應用軟件顯示,截至2017年12月21日,北京入冬以來出現中度以上污染的天數屈指可數。 這段時間,被北京乃至中國更多城市的藍天吸引目光的,不只《聯合早報》一家外媒。 近日,香港《南華早報》引述中國環保部的消息稱,2017年12月,北京的空氣質量在中國74個城市中排名第九,比云南昆明還高一位。據悉,2017年11月,北京的這一排名是第16位,2016年11月則是第58位。該報引述環境專家的分析稱,北京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是北京治理該城市及其周邊地區污染源的結果。 法國《世界報》也報道稱,2017年1月1日至12月15日,北京重污染天數與2013年同期相比減少了近2/3。究其原因,為了能夠到2017年底完成一系列具體目標,各級政府在2017年秋季加快了針對污染氣體排放的治理步伐。該報引述專家分析認為,中國藍天保衛戰“可以說已取得部分勝利”。 對于中國空氣質量的變化之快,德國《商報》直言出乎所有人意料。該報報道稱,2017年第四季度北京的空氣質量同比提升超過50%。不僅如此,東北地區多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也明顯改善。 治理決心震撼 中國藍天白云更為常見,這和中國政府大力治理的舉措和決心密不可分。 拉美社注意到,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為了確保冬季空氣更加潔凈,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受污染最嚴重省份的地方政府都采取了新的預防性措施。比如,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地在2017年10月底前完成“禁煤區”建設任務,散煤徹底“清零”;河北省和天津市還在2017年11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期間限制省市內具有高污染性的工業活動,并將限制建筑材料的生產;山西省也為響應國家對改善空氣質量作出的努力禁止了煤的銷售、運輸和使用。此外,到2020年,中國有望擁有一套能確保質量、真實性和環境數據標準掌控的體系。 對于中國政府的種種努力,拉美社給出肯定評價,稱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快速發展后,中國在保護環境、保持平衡和可持續增長上投入了相同的重視。 路透社也從液化天然氣卡車在中國日益走俏的趨勢中,看出了中國的治霾決心。該社報道稱,2017年,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動,液化天然氣卡車在中國火了起來,當年進口量增長45%,需求猛增。北京認為,使用天然氣是克服霧霾的重要舉措。 在實施生態行動的同時,中國對環境保護督察組管控的加強也引起外媒的關注。早在2017年4月,德國之聲電臺網站就發表題為《中國環保部向北方28座城市派督察組治霾》的報道,稱2017年環保部從中國全國抽調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及周邊傳輸通道總共“2+26”座城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 對此,德國之聲引述中國媒體的報道稱,此次強化督查被稱為環境保護有史以來“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行動”,旨在強迫那些常以保護就業崗位和收入為名而對環境污染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地區“遵守規范”。 《南華早報》刊文稱,雖然徹底改善空氣、水和土壤的質量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目前看來,中國在這方面的決心令人鼓舞。文章稱,中國明確指出,“生態文明”是國內發展問題上的長期任務,并在理論層面將生態文明放在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進步同等重要的地位。有了新的指導思想,中國政府實施了包括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環境執法力度、擴大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等諸多重要改革。 由此看來,中國空氣治理成效顯著,也是在情理之中,并非完全出人意料。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