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走出大山的機會,才有告別貧困的希望” 前不久,省委某部門一位領導到涼山州調研,發現貧困戶家的桌椅板凳和衣柜都是鐵皮的,這讓他很好奇。后來才得知,以前為了改善困難群眾生活狀況,政府給他們配的都是木制家具,結果天一冷都被老鄉烤火燒了。 這樣的怪事還不少,比如捐贈的洗衣機,老鄉沒有用來洗衣服,而是當容器裝東西了。 事后他分析,涼山是我國典型的“直過民族”特困地區,“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經歷了幾千年奴隸制社會之后,大涼山彝族同胞在新中國短短幾十年間經歷巨大變遷,社會發育不全,物質生活雖然接觸到了現代社會,精神生活還沒有融入現代文明。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涼山州把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策,“砸鍋賣鐵”改善辦學條件,全面落實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創辦“一村一幼”幼教點3070個、招收幼兒11.5萬名,幫助彝區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過好“語言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舉債24億元新建鄉鎮幼兒園450所,改擴建寄宿制學校475所、新建158所,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及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達83.35%、99.54%、93.17%;3047名彝區“9+3”職業教育畢業生實現就業。 畢業于成都鐵路衛校的杜基布池是涼山首批“9+3”免費教育計劃學生之一,目前留校負責“9+3”工作。“抓住走出大山的機會,才有告別貧困的希望。”杜基布池說,教育有助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消除陳規陋習,從洗臉洗腳坐板凳做起 “兩個叔叔過世時,我殺了幾十頭牛羊,兩萬多元欠債現在也沒還上。”金陽縣馬依足鄉馬依足村貧困戶賈巴日者至今還后悔。受傳統文化影響,涼山貧困地區群眾“養豬過年、養羊御寒、養雞換鹽巴錢”的輕商觀念,“以酒當茶、殺牲待客、好要面子”的傳統習俗,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尚未消除。 精神貧困是一大頑疾。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曾痛陳窮根,貧困群眾觀念落后、干部工作能力不夠,都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攔路虎。涼山不僅要解決“物質貧困”,更要下決心解決“精神貧困”。改變落后傳統習慣是一場艱巨的思想革命,移風易俗融入現代生活絕非一日之功。 涼山堅持教育與引導并舉,以“板凳工程”為切入點,引導群眾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鋪、不用鍋莊用灶臺,從“五洗”做起,養成現代文明習慣。 普格縣特補鄉特補乃烏村是四川省某公司精準扶貧暨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定點幫扶村,全村轄有6個村民小組,307戶1122人,其中,貧困建卡戶63戶216人,村民均為彝族。自2016年3月以來,在該公司的幫扶下,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條件已基本形成,也在慢慢克服“歷史遺留問題”,逐漸形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氛圍。 村民莫日聰家里5口人,之前經濟收入一直較低,近幾年種烤煙,家里攢了一點錢。按照標準,他得到了3.5萬元的建房補助,住進了樓房。現在生活過得好一些了,習慣也在改變。以前妻子蹲在地上做飯,大家圍著火在地上吃飯;現在改用灶臺做飯,一家人上桌吃飯。今年以來,村里開展“五洗工程”(洗臉、洗腳、洗碗、洗衣、洗澡),莫日聰家的習慣也慢慢改變,家里人衣著更整潔,臉上干干凈凈。 向陳規陋習宣戰,昭覺實施的“五項革命”,首先針對的就是紅白事。普格縣東山鄉的《村規民約》第九條規定:“喪事宰牛不超過10頭,喜事殺豬不超過15頭,鄰里之間紅白喜事禮尚往來不準超過200元。” 涼山全面開展“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引導群眾主動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培育新風正氣。今年1月,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命名首批“四好”村1481個,涼山占了76個。 |
相關閱讀:
- [ 01-30]莆田城廂通報2起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典型案例
- [ 01-29]永安:通報2起扶貧領域典型違紀問題
- [ 01-29]龍文區持續推進農村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 [ 01-29]光澤縣衛計局召開健康扶貧工作會議
- [ 01-29]汪洋:深入開展扶貧調研 以政策精準促工作精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