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高原找到文化之根
2018-01-31 15:23:4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張哲浩 “你想不想打鼓?我可以教你。” 5歲多的肖嘉鵬背著一支小腰鼓,剛剛和叔叔阿姨們跳完一段腰鼓舞,難掩天真和興奮,向記者提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喜歡打腰鼓,他認為記者也一定會喜歡。 1月中旬的“腰鼓之鄉”延安安塞,北風強勁,我們在寒風中感受到了黃土文化的熱情和自信。這是一種傳承。在安塞,在陜北,在黃土高原,腰鼓、剪紙、農民畫、布堆畫、民歌等傳統文化,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從87歲到6歲 延安市安塞區真武洞鎮馮家營村,黃土高原上一個很普通的村子,但讓人一見難忘。它的特別之處在于窗戶上的剪紙、院墻上的農民畫以及不時響起的陣陣鼓聲。記者走進村子時,村民們正在打腰鼓。數十人的隊伍,肖嘉鵬在最中央,舞步有些許踉蹌,但打鼓的勁兒十足。他是隊伍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還在幼兒園上大班。 肖嘉鵬學習腰鼓是在2017年5月?!翱吹桨职执蜓?,覺得很好玩,爸爸跟我說一個動作,我學著做,很快就會了?!彼拿枋鐾钢还奢p松和自信。 爸爸肖玉飛能理解兒子的自信,因為安塞人的骨子里都回響著鼓聲。肖玉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13歲開始跟父親學習打腰鼓,已經打了30多年。他腰鼓打得好,還當上了教練,閑暇時去外地教人打鼓或演出。有次演出回來,兒子看到他手機里的演出視頻說:“我會打腰鼓。”他很驚詫,讓兒子試試。“雖然打得不正規,但也還可以。”于是,他開始教兒子打腰鼓,就像當年父親教他一樣。 腰鼓在這片黃土高原上已經打了上千年,常用來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慶的歡樂?!靶〉絼倳?,老到九十九,都是腰鼓手”,這是安塞人的說法。馮家營村有腰鼓手246名,年齡最大的87歲,最小的6歲。 當然,也有人不會打鼓,他們會的是剪紙、民歌、布堆畫等。同村的王永軍就不會打腰鼓,他會吹陜北大嗩吶,但他現在最出名的是手工制作腰鼓?!拔乙恢睂鹘y藝術感興趣,最開始跟別人學習制作嗩吶,后來又學了做腰鼓?!彼膬蓚€兒子繼承了他的手藝,幫他打下手。 王永軍做腰鼓時,鼓的皮子一定要用當地的北方旱牛皮,結實耐用,敲起來聲音洪亮。鼓框一定要用當地的楊樹和柳樹,做出來的鼓輕,方便小孩子用。因為他知道,小孩子會喜歡上腰鼓,這些腰鼓會一直打下去,一直傳承下去,就像肖玉飛一家。 |
相關閱讀:
- [ 01-13]廈門“獻血狀元”25年獻了17次全血
- [ 11-29]【十九大精神進軍營】高原雄鷹搏擊長空
- [ 10-31]我國科研人員揭示青藏高原近地面臭氧情況
- [ 07-10]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隊考察高原魚類
- [ 06-30]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 [ 05-18]直19E首飛成功:國產直升機“走出去”邁出堅實一步
- [ 05-16]甘肅森林武警高原練就“硬功夫”
- [ 04-13]互聯網如何造福雪域高原?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