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對接 “住養老院不自由,住自家里又沒服務。”王金鐘這幾年一直在尋覓什么樣的模式最合適,“既有家的感覺,又能享受專業服務”。 在接觸恭和家園前幾年,王金鐘也曾為父母挑選合適養老院多次奔波,而父母在入住一年后執意回家,這也讓他對養老院的模式產生抗拒心理。 “坦誠說,養老院的服務非常周到。每天把飯菜送到面前,有的還一勺一勺地喂飯。但養老院的環境畢竟會比家里沉悶,周遭都是老年人,缺乏生氣。況且一個屋里幾張床位,大家都住在一起也毫無隱私可言。”王金鐘說。 “老人也有個性化需求,很多人不適應養老院統一管理的模式。”另一位住戶高東生老人向《中國新聞周刊》補充說,“比如有人養狗,有人想自己做飯,有人想邀請客人。這些很居家的事情在養老院就沒辦法做到。” 業內人士認為,如今許多養老機構空置率畸高,與其“千院一面”的模式化管理無法滿足個性化養老需求也不無關系。 為解決個性化服務問題,樂成公司組建了評估團隊,對意向客戶開展生活自理能力、居家環境、精神衛生及社會關系等評估,了解客戶身份真實性、購房目的、服務需求等。評估結束后,出具評估報告,定制服務清單,建立客戶信息檔案,且檔案交民政部門審核備案。 考慮到機構養老的局限性,恭和家園首創性地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融合在一起,三者優勢互補。 據龐蕾介紹,恭和家園由養老居室、公共活動空間和醫療護理中心三部分組成,建有養老居室365套,養護中心39間68張床位,全部落實了無障礙標準的適老建設,并為住戶提供24小時專業養老服務,真正實現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享受專業服務”的愿望。 “恭和家園可以看作是養老機構的升級產品。”在高峻松看來,升級表現在:一是保留了所有養老建筑設計規范要求,如單走廊、坐浴、衛生間雙門等。二是戶型設計為一居室而非單間,更有居家感,建設為集中式居家養老社區而非養老院。三是與時俱進的信息化、智能化,如一鍵呼叫系統,智能家具設施等。 高東生對此頗為滿意:“我來這兒不久,遇到電視臺來做了個演習,從你在屋里按呼叫器開始計時,到工作人員到你屋里,一共5分20多秒。一按呼叫接到前臺,你說身體不舒服,立馬有大夫拿著儀器和藥品上屋里來,非常快速專業,一般小病都能立刻得到診治。” 在個性化服務之外,恭和家園的公共區域建設也是一大亮點。作為低密度住房項目,恭和家園的建筑規模達3.68萬平方米,項目內用于養老照料、醫療保健、餐飲活動等方面的公共空間占總面積的40%,由企業持有。餐飲、娛樂、醫護等公共服務區域,通過相互貫通的長廊與每一個居室相連。“恭和家園項目是嚴格按照養老建筑規范來執行的,這就意味著它有大量的公共空間,出房率低。”高峻松說,“老人住在這里,公共空間是可以享受的,如果是年輕人住,這些公共空間對其就失去了意義。這也保證了恭和家園的養老服務屬性。” 除了專業服務,房屋產權也是投資選擇的重要原因。“恭和家園的產權持有者都將擁有50年的不動產登記證,賦予了購買者對養老居室的資產權屬。”李紅兵表示,“在世有資產,離世有遺產”將不再是夢想。 “從現實上看,目前北京普通養老院每月費用七八千,也只是租用。”王金鐘老人直言,“恭和家園的房子是自己的,每月三千服務費也不高,最終這是一份資產,對老人對子女都是有好處的。” 對于恭和家園的用戶定位,高峻松坦言,其客戶群體主要為中等收入群體。“這一批人在政府養老政策體系中屬于‘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一批人。他們既有實際養老需求和經濟壓力,又不是救濟養老的政策對象。”資料顯示,北京市八成以上老人擁有自有住房,7.7%擁有兩套及以上,但多數人只有幾千元退休金,這就導致個人生活質量與資產保有量并不相匹配。 “企業希望獲得更好收益,老人希望獲得更高生活質量。當老人購買了共有產權項目,實際上也實現了供需對接。”高峻松說。 |
相關閱讀:
- [ 12-15]福州共有產權房購價16860元 初步申請條件有三條
- [ 10-02]房地產市場迎新調控措施 廈門年內開建共有產權房
- [ 09-22]臺媒關注北京“共有產權房”:臺胞也能當新北京人
- [ 09-21]小產權房不得借不動產登記“洗白”
- [ 08-03]北京擬推共有產權住房 “新北京人”房源不少于30%
- [ 01-09]《廈門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辦法》正式出臺實施
- [ 06-22]南京6月28日起實施登記 小產權房不可辦理
- [ 12-18]《焦點訪談》曝光烏涂小產權房 居委會狀告開發商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