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學,“大學習”落地生根 “領導干部要做實干家,也要做宣傳家。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宣講,面向群眾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多地“一把手”謹記總書記的“秘訣”率先垂范,帶頭學、帶頭講。 “開辦‘新時代湖北講習所’是一件大好事。”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在人民網“‘一把手’的學習筆記”專欄中開宗明義:“‘大學習’需要大學校。‘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就是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大學校。” 同樣在人民網與網友分享學習心得的還有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他認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要旗幟鮮明講政治、馳而不息轉作風,切實增強干部隊伍各項本領,層層壓實責任,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到實處,為遼寧振興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判斷,為我們國家發展標明了準確的歷史坐標和發展方位。新時代要有新發展,我們煤礦工人也要展示新作為啊!”2017年10月31日,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在地下700米的礦井中,給工人們宣講十九大精神,暢談美好新生活。 “大陳島墾荒精神永遠不老。我們要繼續努力,早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大陳、現代化大陳的目標!”2017年11月2日,浙江省委書記車俊來到地處浙東南的海島臺州大陳島宣講,確保十九大精神在浙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有了“一把手”的帶頭,各地十九大精神進基層活動搞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 在湖北,學習熱潮在一所所“講習所”中掀起。省委書記帶頭進高校、進企業交流學習十九大精神;基層黨代表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民面對面傳達十九大精神;普通黨員自發成為宣講員,在工地、廠房向群眾傳播十九大精神。 在遼寧,領導干部不提不切實際的“空口號”,不做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不搞大轟大嗡的政績工程。大家表示,要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為實現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各項目標任務,推進遼寧振興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河南,十九大精神進基層活動既“扎天線”又接地氣。宣講人用“老百姓的話”把報告中那些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論轉換為鮮活的故事、生動的例子,真正使十九大精神成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推進發展的強大動力。 在浙江,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省委宣講團和萬余名“草根”宣講員走遍鄉村海島、機關學校、廠礦企業、田間地頭,“真正把十九大精神傳遍浙江的每一個鄉村海島,滋潤每一名干部群眾的心田”。昔日的“紅船”精神不僅沒有褪色,反而越發歷久彌新。 接地氣,“大學習”喜聞樂見 十九大精神高屋建瓴,如何按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深入淺出向廣大群眾宣傳解讀好黨的十九大精神”,讓老百姓圍過來、坐得住、聽得懂,著實考驗宣講人的智慧。 “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講清楚、講明白,讓老百姓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走近群眾,凝聚黨心民心、擴大社會共識。”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指明了方向。 “打竹板、心激動,咱倆暢想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好,沿途國家齊響應”……在山東平度,宣講隊將十九大精神編成了地瓜戲、表演唱、快板、柳腔、三句半、小品等老百姓熟悉的藝術形式,用方言夸政策、用說唱贊變化。 明村鎮黃埠村村民吳京華說,上到國家方針政策,下到鎮里、村里的環境衛生整治,這種接地氣的方式讓他“明白了好多事、好多道理”。 “你覺得十九大報告中的亮點有哪些?”“每段都是亮點。‘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最大的亮點!”在十九大代表薛榮的直播間里,網友們喜歡用這種快問快答的形式與她交流,而薛榮也早已習慣了在直播平臺中與網友們分享自己的所學所悟。薛榮說,下一步,她要繼續深入宣講十九大精神,“把十九大精神真正傳遞到基層群眾中去”。 宣講零距離、課堂不下課,湖南有朵“紅星云”。“紅星云”是湖南省委組織部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每天為黨員群眾推送圖文、音頻、視頻等學習內容。眼下的湖南,黨員群眾利用黨網新媒體“矩陣”學習十九大精神已成為時尚。 “原汁原味聽報告,內容豐富且新鮮,回顧五年的歷史,碩果累累且卓著,扶貧攻堅見成效,國防科技頂呱呱……”一位黨員在看了“十九大報告隨身聽”專欄后寫下了這樣的心得留言。據統計,十九大召開之后,湖南廣大黨員通過“紅星云”參與展示支部活動已逾12萬人次。 借力傳統曲藝,十九大精神宣講可以事半功倍;邂逅網絡直播,“高大上”的理論在主播與網友的輕松互動中春風化雨;搭上“云課堂”的便車,黨員群眾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學習。沒有高高在上,也不再照本宣科,十九大精神宣講也可以這樣“潮”。 |
相關閱讀:
- [ 02-01]英國連江同鄉會舉行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座談會
- [ 02-01]省婦聯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培訓班
- [ 02-01]從“五個基本”到“三個基本”,十九大報告對“十四個堅持”的闡述有何深意?
- [ 02-01]閩籍僑胞在榕舉行“傳播中國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學習十九大精神高峰論壇
- [ 02-01]尤溪縣舉辦宣傳十九大合唱比賽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