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需求為啥這么旺? 能源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需求增長還會持續 我國目前仍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且環境壓力大,對于天然氣這種清潔一次能源的需求方興未艾,或者說這一旺盛需求是能源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從過去近百年歷史看,發達國家也都經歷了石油和天然氣逐步替代煤炭的發展歷程。比如歐美地區,最先也是煤炭占到一次能源的70%左右,天然氣只有百分之幾。而到2017年,歐美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在31%—33%之間,甚至連非洲都達到了26%,比重最低的亞太地區也達到12.7%,我國卻只有7%。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在能源中的比重也只會增加到10%。業內專家認為,根據國際經驗,我國天然氣需求增長的空間非常巨大,我們現在看到的增長還只是開始。 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18年我國天然氣需求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天然氣消費量會達到2587億立方米,比2017年增長10%。而國內天然氣產量今年預計將達1606億立方米,增幅為8.8%。也就是說,生產增速很可能仍然跑不贏需求增速。今年天然氣進口量預計為1050億立方米,增幅達到13.4%。 避免氣荒的出路在哪? 需求側平穩有序安排煤改氣是關鍵,供給側建設足夠的調峰能力是重點,長遠之計是理順價格 一方面是需求仍會不可遏制地增長,另一方面是供給側仍然緊繃,避免氣荒的出路在哪里呢?劉毅軍認為,必須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同時發力。 在需求側,平穩有序安排煤改氣進度是關鍵。大氣治理很難畢其功于一役。歐美國家煤改氣用了三五十年,我們再快也不可能一兩年就完成,煤改氣要循序漸進,不可一擁而上。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先有了足夠的氣源,才能實施相應進度的煤改氣,避免出現“停了燃煤鍋爐,氣又跟不上”的尷尬局面。 其次,氣荒雖然主要是由需求側引起,但也暴露出供給側的諸多問題。業內專家指出,要充分考慮進口國外氣保供的不確定性,提前做好應對預案,留有余地,而建設足夠的調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天然氣季節性緊張的特點非常明顯,比如北京市,最高峰谷差達到10∶1,也就是說,冬季高峰期用氣量相當于低谷時的10倍。此外,同樣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別,據中石油提供的數據,兩者的用氣量每天相差約5000萬立方米。 張帆說,要解決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須提高我國天然氣的調峰能力。而目前,肩負調峰任務的全國儲氣庫工作氣量僅為天然氣消費量的3.4%,遠低于發達國家10%—15%的水平,很難滿足冬季調峰需求。根據國際經驗,一旦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或超過30%,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就必須超過消費量的12%,而且國家整體儲氣能力要達到一定規模。 整體儲氣能力是指除地下儲氣庫之外,還需要建設一些城市大型儲氣罐群和類似LNG接收站的儲氣設施。目前在我國,這類儲氣設施基礎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儲氣能力,其他二三線城市幾乎為零。 劉毅軍指出,加快儲氣能力建設,不僅企業有責任,地方政府也有責任。在企業層面,除了上游企業和儲運企業有責任,下游的城市燃氣公司同樣也有責任。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儲一點,能力就上去了。 再次,徹底解決氣荒問題最終要靠市場手段,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前提必須是理順價格機制。 從2017年起,政府通過一系列舉措,采取“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策略,推進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國家發改委的思路很明確:管道運輸價格受國家管制,兩頭的價格則逐步放開。包括國產氣和進口氣,最終會實現銷售價格由市場決定,國家不再管制。 2017年9月以來,中石油按照國家發改委要求,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市場,組織了兩輪天然氣公開競價交易,數億立方米天然氣被一搶而空,而且價格市場化,均是市場調控成交。 當然,有關專家也指出,問題的關鍵是在市場化和保民生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讓天然氣價格回歸市場,又要保障億萬用戶用得起、用得好,這才是我們改革的根本目的。 |
相關閱讀:
- [ 08-12]三問非居民用存量氣價格調整:增加供應 緩解氣荒
- [ 02-10]供需缺口過大多地“氣荒”來襲 部分小氣田枯竭
- [ 12-20]北京供暖形勢嚴峻 遇氣荒黨政機關將限氣保民用
- [ 12-13]供應“氣短” 部分加氣站停止供氣太原出租車遭遇“氣荒”(圖)
- [ 11-15]我國今冬可能再現氣荒 各地紛紛上調天然氣價
- [ 11-24]專家稱我國天然氣供應緊張長期存在
- [ 11-24]重慶三大化工基地用氣緊張 部分企業停產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