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國視為“軍事威脅”、指責“中國滲透”、挑中國援建太平洋島國的“錯兒”……近來,國際舞臺出現了一些雜音。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和人想法設法挑中國的刺兒,一時間把國際輿論場折騰得有幾分烏煙瘴氣。幸運的是,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斷有人仗義執言,大聲駁斥這些毫無道理的謬論。普遍共識是,中國帶給世界的不是威脅,而是機遇。 “向中國道歉” “部長女士,你應該為你的傲慢向太平洋島國道歉,向中國道歉。”這是最近薩摩亞《新聞連線報》社論文章的呼吁。 不久前,澳大利亞國際發展和太平洋事務部長康斯塔·費拉萬蒂-韋爾斯對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援建項目發表了侮辱性言論。這引發了太平洋島國的集體駁斥。 薩摩亞總理圖伊拉埃帕予以嚴厲駁斥。《新聞連線報》社論則回應稱,許多遠離家鄉的中國援助人員與薩摩亞人肩并肩一起工作。作為技術援助的一部分,他們還將許多專業技能傳授給薩摩亞人。 《卡尼瓦新聞》引用湯加司法大臣法奧圖西亞的話表示,澳大利亞幫助不了太平洋島國,“澳大利亞指責中國幫助貧窮的、急需幫助的太平洋島國,這令人感到悲哀。” 更讓韋爾斯尷尬的是,《澳大利亞人報》1月30日披露,一個主要由澳政府出資的瓦努阿圖基建項目已經成為該國“最具災難性的”援助項目之一,不僅工期大大延長,預算嚴重超支,而且工程質量很差。 “中國對瓦努阿圖的態度與澳大利亞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把我們看作平等的伙伴,認真對待我們的請求,中國人視我們為朋友,而非客戶。”《瓦努阿圖每日郵報》媒體總監丹·麥加里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針對炒作“中國威脅”的聲音,澳大利亞國內也不乏駁斥聲。《澳大利亞人報》報道稱,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最近高調“滅火”,致電薩摩亞總理圖伊拉埃帕,就韋爾斯的言論進行解釋。此外,畢曉普強調,澳大利亞并沒有把中國視為軍事威脅,并表示會繼續與中國合作,包括聯合演練等皆不會有變。 相似的輿論對峙也發生在菲律賓。 《菲律賓商報》2月1日一篇題為《不必擔心賓漢隆起科研》的評論文章稱,菲律賓政府為中國“科學號”海洋科考船赴賓漢隆起進行海洋勘察開綠燈,值得贊賞和支持。文章稱,中國在海洋科學領域的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因此能與中國進行合作研究,覺得無比榮幸和興奮。對于菲律賓國內一些別有用心者的炒作,文章批評稱,一些別有居心的政客和學者唯恐天下不亂,硬將一場純科學的勘探項目與政治掛鉤。他們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冷戰時期,該消停一下了! “我們的經濟正在自殺” “我們的內閣部長向我們最大的貿易伙伴發起挑釁,讓我覺得我們的經濟正在自殺。”澳大利亞政論家格雷厄姆·理查森1月31日在《澳大利亞人報》發表文章說,“澳大利亞一直對中國說‘不’,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亞投行,澳大利亞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我們對有關中國影響力制造了很大的噪音以激怒中國人。而所有這一切針對的,是一個對我們國家貿易總額貢獻達25%的國家。” 中國經濟發展為世界帶來機遇,這已經成為普遍共識。新一輪對“中國威脅論”的瘋狂炒作引起了各方關注。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30日文章稱,人們應當認識到,全球貿易投資的基本推動力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西方不再是施舍者,而是要懇求參與中國的非凡增長。然而,西方商界許多領袖仍然在更大程度上把中國視為威脅,而不是潛在的搭檔。 事實上,諸多國家都已經或者正在努力搭上中國發展的“順風車”。 據德國《柏林晨郵報》網站1月29日報道,中國市場對德國汽車制造商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咨詢公司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調查結果,大眾、戴姆勒和寶馬公司去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占他們銷售總量的34.9%。 1月31日至2月2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訪華。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英國媒體的報道焦點可概括為四個字:對華貿易。數據顯示,2016年,英國對華進出口總額接近600億英鎊,貿易赤字逾250億英鎊。 隨同梅訪華的,有負責與歐盟之外國家談判的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還有50名來自金融界等的企業負責人。路透社報道引用中英貿易協會總裁盧墨雪的話說:“英國得抓住機會。” 彭博新聞社則從中國人出境旅游的爆炸式增長中看到了機遇。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月29日報道,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數據,2016年,中國人境外旅游支出增至2610億美元(占世界市場的21%),較2015年增長12%,是十年前的11倍。2016年,出境旅游人數增加6%,達到1.35億人次。諸如此類的數據鞏固了中國自2012年以來一直擁有的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地位。 報道指出,跨國連鎖酒店、旅游服務公司、航空公司以及外國奢侈品牌零售商都應該從這一趨勢中受益。而且,中國人出境旅游是中國人海外投資和消費的先兆。這將有助于在目的地國家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為人類福祉做貢獻” 中國正在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堅定推動經濟全球化、積極推動巴黎氣候協定、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用自己的智慧與擔當為世界勾畫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對西方妖魔化中國的言論,這一切正是最好的回應。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文章稱,中國謀求擴大自身經濟利益無可厚非,美國和英國在20世紀也是一般無二,這沒有什么好奇怪的。西方國家不應把中國的行為歪曲為“謀求統治世界”,而應將其視為挑戰與機遇并存。 英國亞洲之家主席葛霖近日在香港《南華早報》網站發表文章《在美國步履蹣跚、歐洲走向衰落之際,向東看到未來》。文章稱,中國正在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為重要的經濟發展項目。當然,它將需要花費幾十年時間,但整個歐亞大陸的連通性將大大提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動商業并為人類福祉做貢獻。 世界看好中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29日報道,根據中國美國商會最新的年度調查,相比一年前,美國企業對中國的商業前景更加樂觀。這份對411家企業的調查發現,46%的企業相信未來3年中國政府會致力于進一步放開外國投資,這一比例高于去年的34%。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月30日刊登《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一文,作者為前高盛資產管理部主席吉姆·奧尼爾。文章稱,中國近期公布的2017年國民生產總值數據證實:中國戲劇性的崛起沒有放緩,中國在國際經濟中也越來越重要。 中國不斷展現大國擔當。 彭博新聞社網站報道,中國領導人先是在1月22日致信一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議,要求建設“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1月26日,中國發布首份北極政策白皮書,提出了“冰上絲綢之路”。這一標志性計劃由此成為真正的全球方案。 正如葛霖所說,在19世紀的美國,針對那些雄心勃勃者的口號是“去西部吧,年輕人”。對21世紀來說,這個口號無疑應該是“去東方吧,年輕人”。 |
相關閱讀:
- [ 02-05]中歐班列,唱響絲路新機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 [ 02-05]林寶金:搶抓機遇苦干實干 切實保護好湄洲島
- [ 02-05]思明區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把握旅游新機遇共筑美好生活
- [ 02-03]從關雎爾到荀安如 喬欣:這是一次新的機遇
- [ 02-02]發展的中國將為世界帶來更多機遇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