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潘家華:推動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
2018-02-08 13:15:2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核心提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從“推進綠色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任務。深刻認識并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的部署,不僅將會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而且也將形成引領全球綠色發展的新格局,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綠色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 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為了金山銀山而毀滅綠水青山,進而出現了引致危及人類自身生存的境況。上世紀50年代,工業化大生產所依賴的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煙霧,在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的倫敦造成群體性死亡;技術創新高地的美國大量使用“先進高效”的化學殺蟲劑,殺滅蚊蠅的同時毒死鳥類破壞自然生態系統而造成“寂靜的春天”。西方工業化國家認識到自身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發展難以維系,必須調整思路。上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風起云涌的環境保護運動,催生了一些“綠色”解決方案:一是“零增長”藥方,也就是終止發展或干脆不發展,自然就不會加劇污染或不會有污染了。二是污染轉移,也就是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產業和垃圾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環境標準寬松、處理成本低,可以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港灣”。三是發達國家治理污染、發展中國家不搞工業化,發達國家呼吁發展中國家要給世界留下“凈土”。可以說,這些功利主義的工業文明發展觀,最看重的并不是環境,而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發展中國家自然不認可,發展也不可能走向綠色。 綠色發展作為我們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強調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社會需要創造必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如此,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客觀上也包括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和提供。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傷及的是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綠色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人類是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分子,自身有發展的需要和權利,但不能以其他生命群體的消亡為代價。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凍結”發展不可取,發展是硬道理,關鍵是要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零和博弈”不可能實現發展,更不能走向綠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的綠色發展,一方面需要發達國家率先垂范,而不是讓發展中國家不發展,來保證自己的綠色空間;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不能走發達國家的高污染高排放老路,而是要大膽探索,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低碳之路。 綠色發展不是簡單、表象的,而是全方位的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比如,我們需要植樹造林,需要美化環境,但不是在只適合于長草的干旱半干旱草原植樹、在缺水的地方抽取地下水種鋪設草坪。這樣的表象的“綠色”,需要高投入高成本,不僅經濟上難以維系,而且生態上也不能持續,實際上會破壞生態,使生態惡化。 綠色發展需要技術創新與技術革命。通過技術進步,循環利用以節水、提高效率以節能、降低物耗以節材、集約使用以節地。這樣的技術,有利于推進綠色發展。進一步看,如果技術是革命性的,則會實現數量級的或質的飛躍,如使用零排放可再生能源的純電動汽車等。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包括有關綠色發展方面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導向政策。 綠色發展還需要消費革命。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如果一些有示范效應的單位采用太陽能熱水、采用光伏發電、使用純電動汽車、鼓勵公交綠色出行,帶動的不僅是消費,也會反作用于生產。 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綠色革命,需要培育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觀。綠色意識的形成,需要綠色自覺,也需要綠色政策法規體系的規范和引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這些要求和部署都有利于推進全方位的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
相關閱讀:
- [ 02-07]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解讀:全面振興鄉村怎么干
- [ 02-06]中農辦負責人回應中央一號文件熱點問題:持續推動要素供給向鄉村流動
- [ 02-06]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該如何走 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
- [ 02-05]中央一號文件確定農村土地改革四大任務
- [ 02-05]2018中央一號文件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