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大學生”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2018-02-08 13:16:33?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早上7點,天還沒亮透,江西南昌縣岡上鎮村民黃偉已經在自己的農場里忙活起來了?!敖谔鞖飧稍锛由蠒円箿夭畲?,為了預防病害,我每天趕在鴨子進食之前查看鴨糞,以便準確掌握鴨群健康狀況。”黃偉說。 黃偉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養鴨大王”,經營著一家年養鴨2萬羽、年產值達800萬元的養殖家庭農場。2013年前,黃偉還只是鎮里的普通農民,靠著傳統的技術和“跟幫”養殖大戶,“小打小鬧”地經營著一家普通的養鴨場。2013年,黃偉被選拔成為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這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巨變。 “在江西農業大學,我選讀了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接觸到市場經濟、現代企業管理等先進的經濟學理念。”黃偉告訴記者,回到農村后,他緊跟國家農業政策,將原來傳統的孵化廠升級為“家庭農場”,同時,采取“養殖戶 農場 市場銷售”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改良品種,養殖規模和效益迅速增加。“現在,我已經帶動了周邊12戶養殖戶一起創業,準備注冊公司,大干一場。”黃偉說。 時下,贛鄱大地的田間地頭、山林峽谷,處處活躍著像黃偉這樣的“農民大學生”,他們帶領貧困群眾奔走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 “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親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江西省委副秘書長、省委農工部部長毛祖遜告訴記者,從2011年起,江西省委、省政府采取“政府出錢、大學出力、農民受益”的方式,全面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高等教育向農村延伸拓展的大幕徐徐拉開。 5年來,江西省組織江西農業大學等高校,立足全省農業產業和農村改革發展實際,根據農民學員的需求,遵循“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開設了現代農業技術、農村行政管理、農業經濟管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17個專業,省市縣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45億元,培養農民大學生40125人(其中培養大專生36253人、本科生3872人),實現了全省平均每個村都有2名至3名鄉村大學生?!皩W習不僅讓我掌握了豐富的現代農業管理和技術知識,更結識了一批優秀的同學,我們共享信息、抱團發展?!?014級學員、萬載縣奕晟農業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芳說?!巴ㄟ^他們可以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到農村去,激活現代農業的‘一池春水’?!必撠煛耙淮逡幻髮W生工程”教學工作的江西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余清華說,一個有技術的帶頭人,往往可以促進一個村的產業轉型升級。 如何讓培養的人才更多地留在農村、扎根農村、服務農村?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認為,“不離鄉土、不誤農時、工學結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統一培養,是當前培養農民大學生的好方法”。為此,江西總結多年實踐經驗,創新推出了教學內容“加減乘除法”——做加法:在開設17個專業的基礎上,新增設農業設施技術、電子商務、旅游管理、財務會計等專業,開辟農村經紀人、土地流轉確權、休閑觀光農業等新課程;做減法:刪減學員熟知或過時的教學內容;做乘法:建成110個教學實踐基地,采取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把課堂移到田間、實踐搬進基地、成果應用實際;做除法:修正、改進學員在以往工作中的錯誤工作方法,彌補知識空白、經驗盲區、能力弱項。江西省委農工部、省教育廳還聯合開展檢查評估,每年對設區市、縣級教學點的扶持引導、學員創業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列出問題清單,督促改進提升。 江西省還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農村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鄉鎮農技站在崗專業技術人員、村“兩委”干部及立志在農村創業的優秀青年,在簽訂服務年限承諾后可自愿報名;鄉鎮、縣(市、區)、市、省四級遴選愛農、懂農、務農的合適人員;培養高校通過考試或考核,擇優錄取,解決了以往學成后留不住的問題。 一批批學員帶著希望入校、帶著收獲畢業,以嶄新的姿態投身到鄉村振興的滾滾大潮中。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畢業學員有40%擔選村“兩委”干部,42.5%在農村創新創業,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與此同時,還為25個國定貧困縣培養輸送了1.3萬余名農村優秀人才,占培養學員總數的32%,也為2900個省級貧困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毛祖遜說,從今年起,江西省將擴大培養規模,每年招收6000名??粕?000名本科生,到2020年實現每個村都有3名至5名農民大學生的目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賴永峰 劉 興) |
相關閱讀:
- [ 02-08]福州:大學生到基層創業 最高可獲10萬元補助
- [ 02-07]期末考試前后,大學生“要分”現象值得深思
- [ 02-06]莆院學子在首屆福建省大學生會計及稅務技能創新大賽中喜創佳績
- [ 02-05]閩南師大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榮獲福建省“最佳學生資助工作單位”
- [ 02-05]福州市大學生村官座談會舉行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