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理論實踐相結合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8-02-08 13:17:59? ?來源:求是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發展的重大戰略支撐。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就是我國面臨的重要發展“關口”。而跨越這個“關口”的關鍵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從著力點來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立足于解決好資源瓶頸、環境瓶頸和要素瓶頸等“三大瓶頸”,并實現對產業布局、生產組織和要素配置的“三項改革”。 解決“三大瓶頸”主要是解決投入問題,使資源能源的結構更好、保障更充分、成本更可控;使經濟的發展更加綠色,環境的承載能力更好,綠水青山得到全面的恢復與建設;使勞動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一方面推進更多的農業勞動力進城,并從事非農產業的生產,另一方面全面推進農村的現代產權改革、農業經營組織方式改革、新農村建設等,確保在緩解“人口紅利”衰退的進程中,農村的社會面貌和生產形勢穩中有進;使資本要素實現降杠桿、提效率、穩收益的全面調整,在降杠桿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投資空間,在提效率的過程中降低資金規模的剛性需求,在穩收益的進程中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并創新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方式。 而實施“三項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從而將“三項改革”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一起來。通過產業布局改革,實現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區域產業布局特征,推動產業集聚和園區管理,為信息整合、生產協作和創新協同創造條件;通過生產組織改革,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形態創新等四大“創新”,并推進創新間的融合、提升,更好的以高效率、低成本、好質量的差異化生產適應“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的需求趨勢;通過要素配置改革實現對“僵尸企業”強制退出,優化存量要素資源配置,支持優質增量有效擴張,為新動力和新動能的成長創造空間和條件。 二、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以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發展要求。習近平指出,要“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內部構成層次。內部構成層次是指作為一個經濟體系,具有開展經濟活動所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元,主要包括生產體系、銷售體系和分配體系。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須有效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大力開展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提升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優化現代收入分配體系,既提升生產效率,又有效的促進社會公平。 第二,外部構成層次。外部構成層次主要是指影響經濟體系運行的外部因素的作用及其運行情況,主要包括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區域、環境和開放問題。要促進形成現代城鄉區域發展體系,以彰顯優勢、協調聯動、城鄉融合;要全力構建現代綠色發展體系,以提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要有效落實全面開放體系,實現多元平衡、拓展深度、安全高效。 第三,經濟體系的體制機制層次,主要是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改革要求和發展目標。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