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甘肅省康樂縣八松鄉新莊村,在江蘇南通虹橋二中上初一的孫建軍(左)到家后和家人一起烤火取暖(2月2日攝)。孫建軍先后乘坐動車、普速列車、大巴等交通工具,“歸巢”之路歷時約36小時,輾轉近2000公里。
寒冬漸遠,暖春緩歸。“地不知寒人要暖”,冬日里一幕幕溫情瞬間如一縷縷陽光,將暖意送到人們心間。
“暖”,是困難群眾手中接過的愛心年貨,是春運回家的人們行李中帶給家人的禮物,是環衛工人披星戴月工作后的暖心早餐,是走過崎嶇山路的山村郵遞員送到村民家中的包裹,是在外地求學的鄉村少年放假回鄉后家中的爐火,是城中村一家多年開水售價不上漲的鍋爐房內的騰騰熱氣,是小巷里為患者家屬提供鍋灶的一間“生命的廚房”內的陣陣菜香…… 世間溫暖常在,好讓人們抖擻精神,不懼嚴寒,砥礪前行。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云南省魯甸縣龍頭山鎮中心衛生院的醫護人員為謝維禮老人(中)測量血壓(2017年11月29日攝)。2014年8月3日,6.5級地震突襲云南魯甸,謝維禮老人的6位親人在地震中遇難。震災降臨后,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懷和幫助讓他堅強起來。如今,當地曾經殘垣斷壁的廢墟被磚混結構的小樓取代,泥濘不堪的山坡上修起了平坦的廣場。看著家鄉的模樣越變越好,謝維禮老人臉上的笑容日漸多了起來。新華社記者藺以光 攝

在南昌客運段南昌發往成都的K787次列車外,今年六歲的黃富華和父母展示他們帶給家里老人的紅棗和新手機(2月2日攝)。今年他們一家要去黃富華的外公家過年。新華社記者彭昭之 攝

遼寧大連灣邊防派出所官兵為轄區內的一戶貧困戶講解如何安全使用保暖用品(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潘昱龍 攝

環衛工人在河北省黃驊市一家“暖心早餐”屋就餐(2月3日攝)。“暖心早餐”是河北省黃驊市于2015年初啟動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為當地環衛工人免費提供早餐。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夜幕降臨,毗鄰江西省腫瘤醫院的小巷里的“生命的廚房”內燈火通明(1月8日攝)。
從2003年起,來自南昌市新建區聯圩鄉的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在毗鄰江西省腫瘤醫院的小巷里經營油條攤位。每當忙完準備收攤時,總有在江西省腫瘤醫院治療的患者家屬前來借鍋灶炒菜——腫瘤治療花費不小且耗時不短,家屬們覺得這樣既可以讓病人吃得放心,又可省去不小的花銷。萬佐成和熊庚香熱心地為他們提供幫助,形成了這間“生命的廚房”。夫婦二人本并不打算收取任何費用,然而隨著人流量逐漸增多,為了維持煤炭和生活用水等基本開銷,他們才決定收取每道菜1元的費用,且過年期間免費開放。為患者家屬提供鍋灶解決做飯難題之余,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還經常開導、幫助他們,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新華社記者胡晨歡 攝

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玉皇廟鎮關房子村的劉玉德(前右)在村里扶貧互助合作社召開的分紅大會上(1月11日攝)。分紅大會對全村加入合作社的60戶會員77股進行分紅。2017年2月,該村成立了扶貧互助合作社,下設扶貧互助資金協會、自強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自強磚廠、工程項目承建隊等8個生產小組。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永人村,龔順生(中)和村里租住的來打開水的外來務工者合影(1月24日攝)。永人村是一座典型的城中村,在這里租住著5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為了讓他們每天收工后打上一壺便宜的熱水,近20年來龔順生堅持一壺開水售價3毛錢,從未漲過價。新華社記者彭昭之 攝

吉林省四平市好人公益協會志愿者靖劍鋒與貧困家庭的腦癱患兒一起游戲(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江西省銅鼓縣排埠商會的志愿者來到排埠村,給困難戶新明老人(左三)一家送來木炭、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攝

在山西省平順縣虹梯關鄉西井山村,郵遞員楊銀科將報刊送到村民手上(1月18日攝)。在山西省平順縣虹梯關鄉的太行山深處,有一條被當地人稱為“太行天路”的崎嶇山路。今年60歲的楊銀科從1987年開始,日復一日地在這里穿行,累計行程近20萬公里,為分散而居的村民們送去信件、包裹和報刊。新華社記者詹彥 攝

陜西省榆林高新醫院黨員義工給榆林市榆陽區老年護理院的一位老人(左一)送來棉衣(1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