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會之憂:千金散去,似是故人重來 ——沒落與重生:晚會文化盛宴調查之二 半月談記者 蕭海川 閆祥嶺 孫曉輝 逢年過節的晚會,早已成為百姓日常文化生活的“招牌菜”。從春節聯歡晚會到跨年演唱會,晚會形式愈發多元;從電視屏幕到手機移動端,看晚會的“姿勢”更加多樣。 蓬勃而興的晚會演出市場背后,卻隱含著成本投資水漲船高、商業化植入無孔不入、套路連連創新匱乏等窘境。這些都將成為晚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 一場文娛狂歡,一場“燒錢大賽” 一場跨年演唱會,就是一場時代流行元素的文娛狂歡。 ——以炫目舞美驚艷觀眾。追求十足的科技感、動用各類黑科技成為主創團隊先聲奪人的殺手锏。 ——以人氣明星取悅觀眾。縱覽多場跨年演唱會,依托自身綜藝節目的品牌號召力與渠道推廣實力,進而招攬老牌知名藝人、高人氣演藝新星,已成為填充晚會主體框架的主要途徑。 ——以多屏互動維系觀眾。半月談記者注意到,多家衛視的跨年演唱會都有意推廣自辦的移動端APP。在演出串場環節,展示觀眾上傳分享的視頻片段也成為聚攏人氣的新手段。 一臺晚會,成本幾何?炫目舞美、耀眼明星、全網互動的背后,是令人咋舌的資金投入。一臺晚會的成本,早已進入以千萬元衡量的階段。部分地方衛視甚至將成本推過億元門檻。 “現在年輕人喜歡看這類的晚會,因為晚會呈現的手段與內容都比較‘生猛’?!闭憬瓊髅綄W院教授袁靖華認為,晚會特別是跨年演唱會,是一個商業化的演出平臺。商業化的背后,意味著激烈的市場競爭。 “晚會演出市場,已呈現出‘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眾行傳播首席策略官趙暉對半月談記者表示,晚會之間的競爭像“拼裝備”。邀請的明星一個比一個大牌,國內的請遍了就請國外的?!耙粋€難以拒絕的出場價”,成為廣邀明星的不二法門。長此以往,中小平臺就完全喪失了競爭能力。 從結構到節目,套路連著套路 無論是跨年演唱會,還是地方春晚,外表再絢麗奪目卻總有幾分熟悉的味道。面對高昂的成本投入,沿襲以往成功經驗、借廣告商分攤資金風險,無疑是最穩妥的路線。但衍生的“千臺一面”“過度商業植入”等現象,也令晚會魅力打了折扣。 晚會結構似曾相識,模仿痕跡嚴重。以外部華麗動畫為引子,然后轉入演播大廳,再以大型歌舞節目承接開場。之后便是歌曲、舞蹈、語言類節目穿插其中,最后以大型歌舞節目收束全場。這樣的結構布局四平八穩、無可指責,可對觀眾來說都是套路。 節目細節也不乏雷同之處。為彰顯地域特色,地方春晚多用地方戲曲替換京劇、語言類節目則用地方方言演繹。表現宏大主題時,都習慣邀請奧運冠軍、航天員等功勛人物,在晚會現場陳述表態。有的節目陣勢雖大,但主題卻游離于春節之外,蛻變成受邀明星的集中展示。部分演藝明星在多臺地方春晚登場,表演內容都基本一致。 跨年演唱會作為純商業化演出,廣告植入的多與密并不令人意外。但在各類春晚舞臺,觀眾對廣告植入的容忍度并不高。半月談記者注意到,部分地方春晚主持人口播的商業品牌可多達五六個。有的廣告品牌被有意在鏡頭中反復閃現。還有的則被納入節目中,成為獨唱歌詞、臺詞腳本的一部分。 袁靖華認為,地方衛視開始自辦春晚后,表面上仍是唱歌跳舞、歡樂祥和的晚會模樣,實際上已是非常商業化的平臺。地方衛視通過這一平臺,將自身品牌塑造、廣告合作商、渠道伙伴等加以整合,辦晚會成了一個媒體傳播資源盤整的過程。 |
相關閱讀:
- [ 02-12]閩劇“三朵梅花”央視唱大戲 第二次亮相戲曲春晚
- [ 01-04]大陸在臺機構、企業、媒體跨年聯誼晚會在臺北舉辦
- [ 12-31]跨年晚會:少了“搶明星” 多了“拼文化”
- [ 12-29]跨年晚會新玩法:不爭搶明星 注重文化內涵
- [ 12-20]大陸游客成主力 金門跨年晚會首赴大陸推介
- [ 09-29]福州市臺協會舉行中秋聯誼晚會
- [ 07-30]在黨的旗幟下——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文藝晚會側記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