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創新、謀特色,說易行難 以高投入謀求高回報,如同激素,一時有用但不會屢屢奏效。從晚會到綜藝節目,中國電視人都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創新乏力。這種乏力,體現在內容、模式、人才等多方面,奢侈化、商業化、同質化是它的外在表現。 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系主任陳鵬說,電視晚會正處于過去30多年來的第二個低潮期。前期大部分有趣的形式已被嘗試一空,國外熱門節目模式大多也被學習模仿,觀眾對晚會形式創新的新鮮感明顯下降。創新的周期性、時間性與需求的規模性、迫切性,成為電視晚會亟須破解的一對矛盾。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對半月談記者表示,創新并不容易。公眾對晚會的需求,既是穩定的又是變化的。兩者之間很難平衡,晚會主創團隊都在徘徊中摸索。改革的步子邁大了,觀眾不接受;不邁步,觀眾又不滿意。“根本的原因,是時代與以往不同。晚會的功能與以往不同,影響力和輻射力更趨于平穩。”張頤武說。 專家認為,一些地方頻道有更多商業外的考量,有時是不得不做一臺晚會。但應當跳出以往貪大求全、面面俱到的模式框架,變得更有特色。 晚會之望:守正出奇 百花齊放 ——沒落與重生:晚會文化盛宴調查之三 半月談記者 閆祥嶺 蕭海川 孫曉輝 富有時代特色、深具儀式感的晚會,在主體觀眾審美需求日益提升、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沖擊和壓力。當前,晚會文化雖偶有創新,但整體已經步入低潮。 業內人士認為,從調整功能定位、注重本地化、加強跨界創新等角度著手,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不斷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助推晚會文化走進新時代,最終更好地滿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一些晚會背負了太重的包袱,給人一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感覺。”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說,在新時代各種要素影響下,晚會制作方、觀眾以及社會輿論都要放松些。 相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前我國群眾文娛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大眾文化的成熟度,都提高了很多,對晚會的要求自然提高。如今,觀眾們通過電視、網絡等多種途徑,不僅能夠欣賞到傳統的晚會,還能看到大量引進的綜藝節目,加上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極具特色的創新型節目,都讓傳統晚會面臨與日俱增的壓力。 業內人士認為,一直附加在晚會尤其是春晚上諸多的社會功能,隨著時代發展已經呈現明顯的分散化狀態。這種伴隨新時代而來的新形勢,客觀上給各方提供了放松的空間。對此,社會公眾要有清晰的認識,主辦方、主創團隊不必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夠滿足所有觀眾的需求,觀眾對各類晚會的期待也不必特別高,相互之間要有適當的寬松度。 山東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所長唐錫光認為,與國外各類狂歡節等慶典相比,國內晚會所要表達的核心文化訴求比較龐雜,“這種訴求應當單一而穩定、清晰而簡單,而不是一個容納各種訴求的筐”。 “如果定位為給觀眾最大的滿足,就很難實現。”張頤武說,能夠做到襯托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成為家庭溫馨的背景色彩,并讓人感覺很愉悅,這就基本達到了舉辦一場晚會的目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傳播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那么就是非常成功的,“我覺得‘放下’是比較重要的,不能太較勁”。 |
相關閱讀:
- [ 02-12]閩劇“三朵梅花”央視唱大戲 第二次亮相戲曲春晚
- [ 01-04]大陸在臺機構、企業、媒體跨年聯誼晚會在臺北舉辦
- [ 12-31]跨年晚會:少了“搶明星” 多了“拼文化”
- [ 12-29]跨年晚會新玩法:不爭搶明星 注重文化內涵
- [ 12-20]大陸游客成主力 金門跨年晚會首赴大陸推介
- [ 09-29]福州市臺協會舉行中秋聯誼晚會
- [ 07-30]在黨的旗幟下——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文藝晚會側記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