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穩中求進,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態度,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才能從容應對國內外環境深刻復雜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在經歷多年艱難調整后,投資、貿易和工業生產回升,呈現出自2010年以來首次覆蓋范圍較廣、回升勢頭較強的復蘇態勢。但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可能引發金融市場動蕩,美國減稅法案可能加劇主要經濟體競爭性減稅,地緣政治動蕩也可能沖擊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運行穩定性增強,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服務業占比上升,創新支撐作用增強,質量和效益改善。但也要看到,實體經濟仍面臨困難,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增勢疲弱,創新能力仍不夠強,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結構性失衡仍然突出,潛在風險不容小覷。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需要統籌各項政策,加強政策協同,形成政策合力。“穩”,重點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保持經濟運行環境穩定,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進”,重點在更大程度發揮結構性政策作用,更加注重解決民生問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這里的“穩”,強調的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穩”;這里的“進”,強調的是“穩”的基礎上的“進”,是科學有序的“進”。 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由1.2萬億元增加到2.38萬億元,但赤字率一直控制在3%以內。2018年要增強財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普惠性,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三農”、綠色發展、民生等領域的支持,加大對打好三大攻堅戰的保障力度。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整頓“名股實債”和違法違規擔保行為,制止以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名義變相舉債。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去年以來,去杠桿取得初步成效,通過加大監管力度、整治金融亂象、補齊制度短板,金融“脫實向虛”初步扭轉,金融風險聚集勢頭得到控制。今年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保持總量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更大程度發揮結構性政策的作用,增加優質增量供給,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增強社會政策民生導向,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民生保障。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打好三大攻堅戰 作為一個大規模經濟體,實現長期高速增長殊為不易,轉向高質量發展則更為艱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線性、本質性要求。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金融風險的根源是宏觀杠桿率上升過快。要把控制企業杠桿率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作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點,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國有企業去杠桿,依法依規對“僵尸企業”實施破產清算,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債務水平。按照“開前門”“堵后門”的原則,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的法制化管理,推進債務信息公開和債務風險的動態監管。加強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監管,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精準脫貧重在“精準”,重點是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注重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內在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嚴格考核評估,讓脫貧成效真實可信,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打贏藍天保衛戰,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 |
相關閱讀:
- [ 02-12]莆田市召開旅游服務質量監管暨文明旅游工作會議 部署下一步工作
- [ 02-12]莆田律師在線:煙花質量缺陷致傷,如何索賠?
- [ 02-12]以新作為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
- [ 02-11]未來三天全國空氣質量總體較好 西北局地或重度污染
- [ 02-11]3月1日起福建消費者可追溯食品來源與質量安全信息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