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區塊鏈下的醫療革命:自己看病,還能掙錢? 果不其然,201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區塊鏈奏響強音。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模式與今年達沃斯論壇的主題“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命運共同體”十分契合,在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看來,區塊鏈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 健康,已被公認為是繼“衣食住行”后的人類第五大剛需。包括區塊鏈技術在內的科技革新,將如何改變延續多年的傳統醫療模式?人們在未來真的會自己給自己看病嗎? 2月5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了剛剛參加達沃斯論壇歸來的區塊鏈專家、全球第一個AI醫療鏈(天醫AIDOC)亞太區顧問、前百度大數據業務負責人吳詩展。 人工智能如何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 在吳詩展看來,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與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在醫療記錄、診斷數據等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現狀下,區塊鏈植入大健康的新模式必定會惠民,智能醫療硬件的普及也將讓人們的生命體征數據更精確。 首先,科技的進步將體現在診療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目前一個患者就診,需要先分析醫療記錄,包括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例如病人病歷、患者信息,包括影像數據、化驗結果、檢查結果、手術記錄、實時監測的各種數據等,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為患者提供多種治療方案,并且對方案進行排序,給出醫學依據,醫生就在這些方案中挑選出真正適合患者的診療方案。”吳詩展說,“現階段醫療資源分布不平均的現狀決定了這一診療過程非常復雜和漫長。” 吳詩展認為,現有診療過程中有大量可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效率的空間。比如智能影像輔助診斷技術,它極大地方便了醫生快速對病人病情作出判斷。“應用這項技術,每張胸片的讀片時間僅為10ms,有效提升醫生閱片速度30倍,人工閱片量減少90%,并且使漏診率下降40%以上,大大提高了影像科醫生的工作效率。” 除了智能影像輔助診斷,醫生還需要對病歷進行分析,進而實現病歷數據化,這就涉及自然語言理解技術。據吳詩展介紹,目前業界已經商用的智能單據識別平臺是一款加入了深度學習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學字符識別)文字識別產品,覆蓋全國所有三甲醫院以及國內大部分主流縣市級醫院的3000多種化驗單格式,支持化驗單指標項的識別和醫學語言的智能理解,識別準確率達到97%以上。“這項技術解決了醫療數據標準化收集整理的問題,實現了電子化病歷的第一步。” 個人生命體征全面數字化 目前,醫療數據正在呈現爆發式增長。據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醫療數據量將達到40萬億GB,大約是2010年的30倍之多。 醫療數據雖然浩如煙海,但存在嚴重的數據孤島問題。“體檢是體檢的,醫院是醫院的,初查和復查的數據各自割裂,各個醫療機構之間也不互通。而大數據是中心化的,沒法做到可追溯,也無法確保數據不被篡改或損毀。”吳詩展說。 在現階段,區塊鏈應用于醫療行業具有天然優勢。吳詩展表示,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分布式記賬技術,從數據角度可以將其看作一個去中心節點的數據庫。“由于各方行為都是可追溯的,確保數據不被篡改或損毀,因此區塊鏈的自身技術特點更加適用于醫療場景。這就是區塊鏈能破局醫療改革的關鍵,也是科技幫助普通人管理健康的最值得期待之處。” 具備天然技術優勢的區塊鏈可以解決醫療行業哪些現行痛點?具體來看,區塊鏈分布式的結構可應用于醫療數據共享;不可篡改的時間戳特性可解決數據和設備追溯及信息防偽問題;其高冗余度及多私鑰的復雜保管權限的優點可解決目前醫療信息化技術的安全認證缺陷等。“這使得我們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起一套互信共享的機制,規范醫療行為,進而為在醫院、醫保、醫藥之間建立起透明可信的新型關系提供了一條創新途徑。”吳詩展說。 自己看病,還能掙錢? 抽象的概念如何具化為現實場景?吳詩展介紹了與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結合的“比特數字人”概念。 首先,比特數字人是個人生命體征的全面數字化。“人們通過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傳感器等,將人的體征數據、健康數據和疾病數據源源不斷地上傳到天醫鏈中,形成用戶本體在網絡中的數字化映射對象,使得量化健康管理成為可能。” 其次,天醫鏈網絡將對實時體征數據進行解析,能夠及時發現體征數據異常,防范未知疾病風險。“我們的各種生命體征,都會被體內或體外的各類智能醫療設備實時或準實時地數據化,整個人被數碼化。當身體略有異常時,數據出現波動,這些設備先于我們人類得到感知,并通知我們就醫,一部分疾病還可以通過網絡將相關身體數據直接傳輸給人工智能醫生,由其進行輔助診斷,對疾病數據進行預判和分析,最后由人類醫生進行確診和治療,醫療機器人進行手術。”吳詩展說。 這個聽上去十分超前的“情景”實際上已經出現在影視作品里。在2017年火爆全球的好萊塢電影《太空旅客》中,女主角用太空艙中的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對男主角進行救治,醫療機器人對男主的生命體征進行了全面分析,并給出了一系列救治方案,最終手術得以實施。 銀幕中的場面距離現實也許并不遙遠。吳詩展說,“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用穿戴設備、健康管理App、智能硬件甚至是智能家居、傳感器等設備,實時上傳自己的體征數據,獲得人工智能醫生給出的健康管理建議和診療意見,非常方便地獲得醫生、醫院、技術服務商、保險公司、基因公司和健康管理機構提供的各項服務。” 最不可思議的或許是,未來看病也許會從“花錢”變為“掙錢”。吳詩展介紹,“我們不僅不需花費高額費用,就可獲得體貼入微的人工智能超能醫生為你的健康保駕,而且患者上傳的體征數據,關聯數字身份后還可以通過‘挖礦’等形式獲得代幣獎勵,進而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收益。”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曹煦 | 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7、8期) |
相關閱讀:
- [ 02-09]對人工智能挑戰,中國人最為樂觀
- [ 02-07]閩將試點建設無人駕駛公交線路 并逐步推廣應用
- [ 02-01]偽概念催生人工智能行業泡沫 2018年或迎大洗牌
- [ 01-31]直播答題遭人工智能“搶錢” 平臺變換題型應戰
- [ 01-24]人工智能,讓生活更美好
- [ 01-22]人工智能助遠程醫療發展 "看病難"或緩解
- [ 01-11]國際電子消費展在美開幕 人工智能最新技術亮相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