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又一年,這個黃金時代能否被超越?
2018-02-14 13:13:54?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三、家國情懷:紀錄片中的別樣中國 紀錄片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映照著人生百態和光陰流轉,2017年紀錄片題材廣闊,異彩紛呈。很多作品以深切的人文情懷,獨特的選材視角,生動的表達手法,圍繞社會發展、公共議題、文化傳承等眾多內容,進行有思想深度、情感力度、藝術精度的表達,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2017年出現了多部優秀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和時代主題相契合:《輝煌中國》《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公仆之路》《國家相冊》《港珠澳大橋》《大國外交》《中國影像方志》等;其中,紀錄片《輝煌中國》作為十九大獻禮作品,總結了過去五年里國家的變化和發展,展示出了中國人民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內容豐富多彩,手法精湛卓越,用宏偉的結果與詳實數據展示中國發展,知乎上一位用戶評價到:“《輝煌中國》標志著中國已經從韜光養晦到世界秩序領導者的轉變,媒體不再是引進或抵制西方媒體眼中的中國,而是堂堂正正地立在這塊土地,告訴世界,中國之獅已覺醒。” 文化自信不僅是外向的心態,更是創作者在面對國內年輕一代觀眾時,應有的定力和信心。細尋近年來被年輕觀眾熱捧的紀錄片,無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是《舌尖上的中國》,都有著這樣的屬性標簽:清新脫俗地呈現了本土文化中的匠人匠心。2017年《本草中華》《百年巨匠》《了不起的匠人》等紀錄片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百年巨匠》更是經過8年艱苦奮斗在2017年全部攝制完成,110集囊括了43位20世紀中國文藝領域杰出代表,本片把文藝先賢還原為鮮活的形象,講述他們的藝術、人生和深遠影響,可以說是一部視覺版的近現代中國文化史。 從經濟社會的巨大成就到自然環境的偉大雄奇,從震撼人心的尖端科技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紀錄片為新時代打造亮麗的中國名片,也用“國寶”打開了年輕人的眼界。《本草中華》將與生活息息相關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中華本草,融入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偉大智慧,透過一個個醫藥人傳奇而質樸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年輕觀眾們的心,收獲豆瓣8.8分的“零差評”。在東方衛視播出期間,30歲以下觀眾的比例達65%;而通過愛奇藝觀看該片的30歲以下的受眾占比則達到95%。央9《如果國寶會說話》《創新中國》2018年開年播出,豆瓣評分分別為9.5分、9.3分,用“文物”、“人工智能”撩動年輕一代的心,這些積淀于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科技的優質內容被再度“炒熱”,也使得國人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再崛起進一步加強了我們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如果國寶會說話》短視頻的形式能夠充分滿足當下觀眾“充電五分鐘,穿越八千年”的文化需求,以輕松暢意的姿態汲取文化精華。 四、年輕一代:紀錄片讓老少三代不換頻道 回顧2017年,國產紀錄片逐漸從冷門小眾走向大眾,從“佐餐”變為“正餐”,尤其備受年輕人的喜歡。這些紀錄片不僅成功突破了市場各類商業片、劇情片包圍的困局,更有可能“拯救”傳統媒體,讓觀眾重回電視。 真正讓年輕人進入紀錄片圈子的當屬前些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絡平臺熱播,吸引了眾多80后、90后觀眾。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紀錄片在網絡視頻用戶的偏好中位居第五,占比30%,比2016年上升三位。網絡視頻用戶整體偏年輕化,紀錄片的受眾也是如此。《尋找手藝》、《如果國寶會說話》、《水果傳》、《創新中國》等幾部作品也間接印證了這一點,大批年輕人自愿充當“自來水”宣傳,從而使這些紀錄片成為“網紅”,講述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紀錄片《創新中國》B站評分9.9分、B站播放量超430萬、騰訊視頻評分9.4分,播放量超730萬。 西藏題材的紀錄片《極地》,口碑播放量不遜前者,豆瓣評分9.4分,B站播放量超過170萬。《極地》還將鏡頭聚焦在西藏人的日常生活上,如年輕的電影放映員、60多歲的老閨蜜等等,打動不少觀眾。有網友稱,美景之外透著人情,看完之后心里的負累都放下了。(《水果傳》) 創作者在內容上的堅持成為不少傳統手藝、傳統工匠、國寶類等較有深度的紀錄片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三位主創歷時三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將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帶到觀眾面前。《尋找手藝》導演張景曾表示,他沒想到自己的紀錄片會在B站火起來,這打破了他對年輕人的預期。《了不起的匠人》創作團隊知了青年CEO李武望之前也擔心過,年輕人會不會對傳統文化、手藝不感興趣,播出后才發現擔心是多余的,“很多90后、95后對傳統文化的喜好、關注遠超我們的想象。” 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社會正趨向“橄欖球”型結構,有消費能力的人群逐漸構成主流群體,他們有較為成熟的世界觀,對社會痛點具備反思能力,對電視文化消費品質也開始有一定追求,紀錄片與他們的審美趣味更加匹配。“隨著高收入人群和受高等教育人群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從純娛樂轉向接受更原創、更有見解、更真實的內容。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他們渴求知識和視野,渴求屬于這個時代的真情實感,渴求高品質的內容,在文化消費升級的時代,真實類內容將點亮下一代中國熒屏。 2018年初的《水果傳》接力2017年紀錄片的年輕熱,再次成為年輕人群中的爆款紀錄片,嗶哩嗶哩視頻網用戶評分高達9.7。充滿色彩活力、科學探索精神并自如穿梭全球文化,這部“水果百科全書”全網播出量兩月破億,是17年以來網絡數據最亮眼的中國紀錄片。《水果傳》一改傳統紀錄片的沉悶、冗長,以精美視覺、年輕語態和當代表達讓觀眾耳目一新,評價其為“第一部水果史詩紀錄片”“刷爆朋友圈的國產片”。Amazon等海外傳媒洽談合作,《水果傳》有望成為2018年第一部走向國際的國產紀錄片。 五、社會效益:首部破億紀錄電影《二十二》 2017年,紀錄電影《二十二》以1.7億元的總票房成為如今國內最賣座的國產紀錄電影。不少觀看了這部紀錄片的觀眾認為,《二十二》兼容了紀錄片的真實感和大電影的浸入感,增強了沉重歷史對觀眾心靈造成的震撼,進而在好口碑的推動下實現了票房的逆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盡管紀錄片人一直嘗試通過院線放映的方式讓紀錄片走向更寬廣的受眾,但寡淡的票房收入阻礙了紀錄片電影市場化的進程。2017年暑期檔,兩部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和《二十二》成為票房黑馬。其中《地球:神奇的一天》于2017年8月11日領先全球在中國上映。該片豆瓣評分8.2,也讓觀眾感嘆“暑期檔終于迎來了一部神作”。三天后,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正式公映,從最初上映時僅有1.5%的排片量到票房成功破億,僅用了6天的時間。全國排片更是一路走高,最高時已經上升到10.9%。 2017年,《二十二》使小眾的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變成“大眾”。從外部因素來看,口碑的發酵以及明星的自發幫助,一定程度上讓關注度迅速上升,張歆藝、袁弘、馮小剛、黃渤、吳剛、張靜初、徐崢、濮存昕……一長串的明星通過微博推薦,為影片票房起到不少幫助;另一方面,此前剛上映不久的《岡仁波齊》取得近1億元的票房成績,也為《二十二》打開市場做出了一定鋪墊。但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時下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告別昔日高大上的形象,注重觀照現實生活、剖析社會問題、描述普通人的日常,讓觀眾感受到更多人文關懷,獲得了更多情感共鳴,其中不少題材緊跟當下熱點,富有強烈的時代感。當影片內容更接地氣、更貼近人心,自然也更有觀眾緣。 國產紀錄電影、紀錄片的崛起,更引發社會的關注,并對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分析:“這個片子的主題是非常凝重的,風格也是很嚴肅的,它所思考的問題雖然不是和每個人相關,但其實是和我們的民族相關,是和我們的歷史相關,這個相關性就構成大家看這個片子的理由。”無論是明星對影片的贊助聲援,還是普通民眾對超前點映、眾籌和轉發的支持,通過名人效應和新媒體傳播的力量,觀眾的共同情感通過一部電影集結起來,最后轉化成票房。 與其類似的還有紀錄片《生門》,這次的社會關注側重于對片中人物的幫助。《生門》是一部關注早產、呼喚大病醫保的紀錄片,在電影剛推出時,片方推出“先看片后付費”全國百場點映活動,活動所得費用全部捐助給早產兒救助基金會。在2017年電視版播出時,再次引發社會討論,眾網友紛紛向片中主人公捐款。紀錄電影《出山記》講述扶貧真相近期將在全國院線上映。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認為,紀錄片對于過去和未來,對于人類的精神世界都承擔著一份獨特的責任。但它的責任還遠不止于此:紀錄片還應當幫助我們超越眼前的功利需求、探索未來的方向,幫助人類建立長遠的夢想,探索更美好未來的可能性。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