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文化象征意義 春晚有著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就像春晚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的黃金時間播出一樣,春晚與守歲、吃年夜飯、家庭團聚等民俗結合起來,象征著團圓,象征著和諧,也象征著社會共識的達成。 首先,春晚的“語法”是總體性的,試圖全景式地展現國家和社會的變化。相比娛樂化、低齡化的電視綜藝節目,在央視一號演播大廳這一象征性的舞臺上,春晚既要有對國富民安、國計民生等大事的關注,又要對家庭矛盾、養老、婚戀等柴米油鹽的小事有所反映;既要表現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幸福和愉悅,又要對守護邊疆的戰士、在工作崗位堅守的普通職工以及生活在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送去新春祝福;既要照顧中老年觀眾的文化趣味,又不能忘記“小鎮青年”和廣大鄉村觀眾的欣賞習慣。這使得春晚成為分眾化時代少有的帶有全民色彩的文化舞臺。 春晚還呈現出一種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化景觀。從80年代開始,春晚不再是整齊劃一和自上而下的文化宣傳,而是試圖吸納不同的表演風格和文化形式。一是,主流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結合,比如從1984年開始邀請香港、臺灣演藝明星參加春晚,這不僅推動港臺流行文化在內地傳播,而且實現了內地與港澳臺的文化融合;二是,高雅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匯,既有男高音等美聲唱法、京劇、昆曲等國粹經典,也有娛樂演藝明星的成名曲,還要有出身草根等非職業達人們的才藝表演;三是,民族文化、小眾文化等的展示,每年春晚,少數民族舞蹈和歌曲是必不可少的節目,一些受到青年人歡迎的節目也會閃亮登場。 從主流文化角度看,春晚也是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典范。新時期以來,主旋律文藝與文化市場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怎樣更好兼容的問題,有些過度娛樂化、商業化的大眾文化常以利潤為導向。春晚卻是一個例外。90年代以來從節目冠名權到零點鐘聲等各個環節都設置不同的廣告價位,可以說,很少有一個文化平臺可以像春晚這樣,既傳遞積極、正面的主流價值觀,又讓普通百姓喜笑顏開,讓各大贊助商得以確立品牌價值。 春晚越來越難辦是不必諱言的現實,但各方依然頂著壓力爭取給全國人民奉獻上一桌美味可口的“年夜飯”。因為對于幾代電視觀眾來說,如果沒有春晚,便少了些年味。 |
相關閱讀:
- [ 02-15]狗年央視春晚節目單出爐! 你最期待那個節目?
- [ 02-14]2018年春晚節目單出爐 王菲那英時隔20年再度同臺
- [ 02-14]2018春晚圓滿完成最后一場彩排 大幕將啟揭四大看點
- [ 02-14]用汗水詮釋使命——記中國援建者在阿富汗的春節故事
- [ 02-14]2018年春晚完成最后一場彩排 亮點凸顯令人耳目一新
- [ 02-14]2018世界福州十邑春晚除夕18:00首播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