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8日電 題:激發脫貧攻堅的“社會活水”——我國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綜述 新華社記者 羅爭光 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有一支力量不容忽視——分布在各個領域的全國70多萬社會組織。2017年12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廣泛引導和動員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通知》對外公布,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活水”進一步涌流,熱潮正起。 全國性社會組織:發揮優勢,多種方式扶貧 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社會組織超過77.3萬個,全國性社會組織共2315個。 雖然占比不高,但全國性社會組織在資產規模、動員能力、業務素質等方面有較大優勢,它們紛紛結合自身業務特點,以豐富的形式參與脫貧攻堅: ——農業部主管的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中國蔬菜協會和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從北方當地實際情況出發,推廣科技產業大棚,助力河北省環京津28個貧困縣共同參與產業脫貧。 ——民政部主管的48家全國性社會組織與江西遂川、蓮花兩縣就脫貧攻堅工作召開了供需對接會,除進行項目援助外,還采取幫扶到戶的方式,對兩縣7000余戶貧困戶一一對接幫扶。 ——國資委主管的中國質量協會,通過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將扶貧產業信息與貧困戶建檔立卡信息準確對應,為扶貧產品和扶貧對象建立“二維碼名片”,幫助貧困地區推廣綠色農產品、培育農業品牌,大大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貧困戶增產增收。 ——國務院扶貧辦主管的中國扶貧基金會與《中國扶貧》雜志社建立了“脫貧攻堅協作交流平臺”,積極協調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和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等金融類行業協會,整合有關社會資源,與貧困地區建立對接聯系。 地方社會組織:多措并舉,開展對口幫扶 2017年12月底,江蘇省和陜西省民政部門在西安舉行江蘇社會組織助力陜西脫貧攻堅首批幫扶項目簽約儀式,簽約蘇陜社會組織幫扶項目14個,包括兒童福利院建設、敬老院設施改造、殘疾人技能培訓等,資金總計650萬元。 這是江蘇、陜西民政部門形成“組織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協議”后邁出的重要一步。根據計劃,江蘇省民政部門動員全省8萬多家社會組織,參與蘇陜扶貧協作。 跨地聯動,其力無窮。在推進脫貧攻堅的廣闊事業中,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充分采取集中引導、財政支持、對口支援等方式,將本地的社會組織引導到貧困地區,發揮重要力量。 例如,上海市以對口支援專項資金資助的方式,鼓勵在上海市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這些社會組織在其對口支援的7個省區市、19個地州市、98貧困縣開展的社會公益項目,最高可獲得該項目投資資金30%、50萬元的資助,極大激發了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活力。 此外,北京、山東、廣東、浙江等地的民政部門也紛紛采取行動,引導本省市的社會組織到對口幫扶的扶貧地區開展形式多樣的脫貧攻堅工作。 貧困地區社會組織:深入挖潛,拓展聯動效應 既要外部支援,更要內部挖潛。貧困地區民政部門為推動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一方面積極引導具有較強能力的社會組織參與本省脫貧攻堅工作,另一方面也積極協調對接,為支持本省脫貧攻堅工作的社會組織做好協調配合、提供信息、加強溝通等工作。 在陜西,“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模式不斷探索,近年來動員了952家社會組織共實施貧困幫扶項目800余個,覆蓋了全省1400多個貧困村,28萬人次貧困人口受益。 在甘肅,民政部門積極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組織參與地方精準扶貧,組織專業社工多次前往貧困地區,與當地扶貧隊深入討論,制定了產業扶持、特殊群體關愛、社會支持系統構建、鄉村文化培育、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等各方面扶貧措施,根據貧困地區實際需求,將扶志和扶智相結合,以增強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農戶的社會支持系統為重點,切實幫助脫貧。 此外,云南、黑龍江、新疆、西藏等地民政部門,也積極配合各全國性社會組織和對口支援民政部門,主動提供相應服務,全力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本省本區的脫貧攻堅工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