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多吉占堆 邊巴次仁 張熠檸帕玉村新貌(2017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2009年,帕玉村成立了牧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生產酥油、酸奶和“拉拉”(條形干酪)等奶制品向市場出售。
帕玉村集體所有的牦牛(2017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2009年,帕玉村成立了牧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生產酥油、酸奶和“拉拉”(條形干酪)等奶制品向市場出售。村民以牲畜、草場或勞力全部入股,年底享受分紅。索朗丹增說,帕玉村牧場品質好,又緊鄰公路,所以產品很快打開銷路。合作組織成立當年,帕玉村就實現集體脫貧。 2012年,帕玉村列入那曲地區小康示范新村建設試點。昔日的“乞丐村”,開啟了邁向小康的新征程。 這一年,布地、尼崩和所有村民只承擔了十分之一的造價就搬進“小康新居”;合作組織的牲畜住上了能抵抗暴風雪的暖棚;村里不僅每戶門口都通了水泥路,還建起幼兒園,曾經不得不向鄰村乞討的帕玉村,向鄰村的孩子敞開懷抱。 “2013年,帕玉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萬元。而在合作組織成立前,村里人均收入還不足800元。”布地說。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