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梁希理)一名87歲高齡的老黨員義務為行人指路解惑長達17年,并帶動一大批人加入志愿指路的隊伍。那個已為成千上萬為路人服務的“義務指路點”,在志愿精神的照耀下,也仿佛一座常亮的“燈塔”。 這位老黨員名為謝亮。 2001年,已經七旬的謝亮舉著簡易的自制牌子“義務指路”出現在北京東直門地區的人群當中,開始為行人義務指路;2018年,緊挨東直門交通樞紐的義務指路崗亭“義務指路站”的紅色字眼仍舊醒目。十多年來,也正是謝亮和義務指路隊志愿者們的志愿精神,照耀了東直門指路亭這一“燈塔”,服務了更多行人。他也因此被尊稱為“指路大王”。而這樣一位“指路大王”,在昨天早晨因病去世,享年87歲。 謝亮生前為問路人指路,他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指路大王”。(東直門街道 供圖) 寧讓自己指路難,不讓行人問路難 2001年9月初,亞洲第一大交通樞紐站在東直門開始動工,許多公交車站牌移了位置。外地人找路困難不說,連一些本地北京人也常常找不到方向。 當時,年過七旬的謝亮是東直門街道十字坡社區的一名離休干部。早年,他還曾先后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也是一位有著70年黨齡的老黨員。 起初,謝亮也會碰見問路的行人,有時剛為一位行人指了路,馬上就會遇到另一個問路的。“問路多、問路難”,面對這樣的情況,謝亮心里萌生了義務指路的念頭。 沒多久,在東直門地區,人們不難看到一塊簡易的、寫著“義務指路”的牌子出現在人群當中。一同出現的,還有人群中謝亮略顯瘦削的身影。 但這樣的指路并不方便行人問路,謝亮于是對指路服務做了改良升級:在東直門立交橋東北角的一面墻邊,他掛起了一張北京交通大地圖,再立起一把遮陽傘,傘下擺條長桌,桌上放上一本北京地圖和一本發舊的老式筆記本。這就成了謝亮的指路固定服務點。 服務點已經固定,謝亮又把服務時間也固定了下來。每天早上7點到11點半、下午2點半到晚6點,這位老人都會準時出現在服務點。大熱天的時候,他來;寒風刺骨時,他也來。就在去年,已經生病的謝亮還時不時地去東直門為行人義務指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