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也是訓練項目(五環札記) 本報記者 鄭 軼 “你倆是不是有點瘦?”當中國隊組合李純鍵/王思棟走進混合區,迎面就是這么一個問題。絕非記者們“八卦”,放眼冬奧會男子雙人雪車賽場,到處是膀大腰圓的外國運動員,中國隊小伙雖然高挑健美,但“噸位”明顯差了不少。 “我倆體重太輕了,平均100公斤還差不多。”王思棟有些苦惱,由于體重不足,他們的雪車比其他對手足足重了30公斤,從推車出發就存在劣勢。怎么才能惡補短板?小伙子答得實在:“回去多吃多練唄!” 雪車是一項古老而經典的運動。早在1883年,英國人就把平底雪橇裝上橇板,舉行公開比賽,后來雙人座、四人座的有舵雪橇相繼問世。1924年法國夏蒙尼冬奧會上,瑞士人拿到第一枚雪車金牌。不過在中國,對雪車運動連“外行看熱鬧”都談不上,從名稱、器材到規則,幾乎全是“冷知識”。 “兩人跑著先后跳上車,嗖一下從冰軌上飛過,有點像游樂場里的叢林鼠。”略帶調侃的觀感,折射出不了解而帶來的困惑。中國雪車隊領隊胡潔說,在德國第一次上賽道時,無論男、女隊員,試練后都哭了,因為太恐懼。畢竟,追求速度快感的雪車運動在中國長期是空白。如今李純鍵等運動員勇敢邁出第一步,曾經陌生的“冰上F1”終于走近了。 快,是雪車項目的魅力,也不可避免帶來風險。平昌冬奧會男子雙人雪車比賽時,德國隊組合發生了側翻,引得現場一片驚呼。但中國隊組合給大家吃了顆定心丸——“如果你真從事這個項目,掌握了技巧,雪車并沒有傳說中的危險,更多是體驗激情與挑戰性。”看來,積極參與才是打破“刻板成見”的鑰匙。 其實,冬奧會每舉辦一次,國人對冬季項目就多了解一點。比如曾被戲稱為“擦地板”的冰壺運動,隨著近些年中國隊選手“擦”進冬奧舞臺,越來越多的人看出了門道和樂趣。透過冬奧會這扇窗,冷門項目得到關注,哪怕僅僅是從“看不懂”到“愿意看”,都是推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潛在動力。 “聽說奪得鋼架雪車冠軍的韓國隊選手尹誠彬為了增重,每天要吃8頓飯。”離開時聽到記者這句話,李純鍵、王思棟笑著點頭:“沒錯,吃飯也是我們的訓練項目!”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3日 14 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