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干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2017年5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這是米忠義在車間查看機械部件(2月23日攝)。
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米忠義是沈陽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傳動設備分公司的一名車工。他愛鉆研、重學習、善創新,經過多年實踐,練就一身過硬的技術本領,如今成為高級技師。米忠義認為,認認真真將每一件小事做深悟透,不放過對每個細節的把握,才能在高超技藝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與超越。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這是米忠義(右一)在位于沈陽市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參加調研(2月23日攝)。
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米忠義是沈陽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傳動設備分公司的一名車工。他愛鉆研、重學習、善創新,經過多年實踐,練就一身過硬的技術本領,如今成為高級技師。米忠義認為,認認真真將每一件小事做深悟透,不放過對每個細節的把握,才能在高超技藝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與超越。
新華社發

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G123次列車從北京南站首發(2017年6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在馬里亞納海溝作業區,“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離開“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緩緩進入水中(2017年6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2017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發(薛宇舸 攝)

在烏魯木齊南山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2017年6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在進行穹頂吊裝(2017年5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小平(右)和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發研制的機器人佳佳(中)通過網絡與科技觀察家凱文·凱利對話(2017年4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第一個集裝箱被裝載在運輸車上(2017年12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浙江省建德市建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運(右)向參觀者介紹公司以農業物聯網管理大面積稻田的方法(2017年11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譚進攝

乘客在杭州使用支付寶手機客戶端刷二維碼乘坐公交車(2017年7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起飛點內,工作人員將需要配送的紙箱掛載在無人機上(2017年6月20日攝)。自2017年6月18日起,京東通過系統篩選合適的訂單、由無人機向終端客戶配送的快遞服務在西安常態運營。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一名消費者在杭州首家“無人智慧餐廳”自助取餐(2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深圳鐵路警方聯合深圳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在深圳北站投入20臺警用機器人,配合公安機關開展治安巡邏、監控報警,為旅客提供安全咨詢、資訊播報和禁煙監督等服務(2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17年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8件(資料圖表)
新華社發(邊紀紅 制圖)

科技成果“井噴”:中國創新奇跡從何而來?(資料圖表)
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編制

新時代新故事——酷酷的“創新”(漫畫)
新華社發 王威 作 |